《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蒲松龄遭受了什么创作了聊斋志异(蒲松龄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鬼神)(1)

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从《聊斋志异》中的内容来看,大概有四类故事:

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

二、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

三、赞扬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

四、阐释伦理道德的寓言故事。

从这些内容来看,蒲松龄其实有意通过这部小说集来发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就像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的那样:

“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蒲松龄用将近一生的时间来写女鬼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和他少年时代经历过的事情有很大关系。蒲学专家马瑞芳教授曾经介绍说,蒲松龄所处的时代正值明末清初。在这个改朝换代的时代,民族灾难深重——清兵入关屠杀中原百姓,人民奋起反抗,抵御满清入关。公元1644年,刚刚5岁的蒲松龄就亲眼目睹了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变革——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在那动荡的时代,前赴后继的反抗者奋勇抗争,却一次次地被血腥地镇压下去。那样的环境,自然是信息:蒲松龄写鬼狐不是美女,狐狸的年龄越长,道业也就越深。但是在这些六朝故事中,鬼狐往往是蛊惑人、害人的生灵, 她们常常给人带来伤害, 迷惑人的理智,甚至使人丧失生命。可到了蒲松龄笔下,这些狐仙不仅美丽迷人,而且往往侠肝义胆,勇于助人,常常在人陷入绝境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而且有些狐仙纯洁可爱,甚至像我们现在非常喜欢的阳光女孩。

过了正月十五,蒲松龄的父亲带他出了一趟远门,在亲戚家逗留了十几天。一回村他就赶往张生家,然而让他诧异的是,脸色蜡黄的张生将他挡在大门外。他告诉蒲松龄,妹妹染上了肺病,快不行了。相隔咫尺,蒲松龄却不知该以什么理由迈进张生家的大门。他在院门口徘徊着,直到天黑。清明到了,山上开满了野花,但却没有那个快乐的女孩子的踪影。一座新起的坟头上,一只漂亮的蝴蝶久久不肯离去。蒲松龄突然觉得这蝴蝶就是邻家女孩,鬼魅也可以是娴静善良、温柔可人的。这种想法让他突然改变了对神仙鬼狐世界的看法——也许在那个世界里也有美丽和善良的存在。从此,蒲松龄开始专注于创作女鬼的故事,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善良的女鬼走入了蒲松龄的世界。在这个世界,蒲松龄可以不顾忌礼教的苛求,生活得浪漫而从容。

女鬼的世界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可是现实的生活却让蒲松龄感到头痛。这样艰辛的生活为他塑造可爱的鬼狐形象奠定了现实的根基。在蒲家庄村东头有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房子,这座房子被蒲松龄命名为“聊斋”。它是当年蒲家兄弟分家的时候,两个哥哥分给蒲松龄的。由于蒲松龄夫妇为人宽厚,不计较物质上的得失,所以他们一家就被分到了这间位于村边的最冷清、最小的房子。在这里他们度过了15年,哺育了4个孩子,其间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日子越过越艰辛。26岁那一年,生活无着的蒲松龄为了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计,开始四处找差事,曾在许多地方做过教书先生。当时教师这个行业并不像现在这样受人尊重,而是极不稳定且收入微薄。但为了生计,蒲松龄不得冰冰。原来女主人看蒲松龄矛盾心理。《聊斋志异》中的女鬼故事最能反映蒲松龄当时的爱情观。其中一种就是女鬼都是在书生最困顿的时候出现,无私地帮助书生。两个人婴宁》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婴宁的狐女在上元灯会上偶然遇见书生王子服。婴宁的纯洁美丽、善良热情让王子服一见钟情。婴宁也对这个真挚的小伙子很有好感。王子服思而不得,终于相思成疾。后来,他抱病寻找婴宁,知道婴宁是狐女也不改初衷。王子服有困难的时候,婴宁也全力以赴地帮助他。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考验,两个人终于结为夫妻,生儿育女,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快乐生活。

另一种就是鬼狐化身的女子与主人公成为婚姻之外的异性朋友。在蒲松龄写的女鬼故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有一个叫孔生的教书先生在他教书的主人家病倒了,身上长了一个大疮,百般医治不见成效。就在这时,主人家一位名叫娇娜的亲戚来做客,她用自己的银钗三两下就挖掉了毒疮。孔生的伤口没有留下疤痕,娇娜的美貌却永远印在了他的心里。此后他虽然娶了妻子,但却一直保持着与娇娜的那份友情。有一天,娇娜突然找上门来求孔生搭救。原来他们一家都是狐仙,即将遭受灭门之灾。孔生于是义无反顾地为这位红颜知己赴汤蹈火。从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困窘的生活境遇并没有熄灭蒲松龄心中的爱情火花,终其一生,他都在鬼狐的世界里寻求着无私的爱情和真诚的慰藉一生为生计疲于奔命的潦倒书生,内心却珍藏着天使一般的女鬼狐仙。感情细腻丰富的蒲松龄用浪漫的笔调书写着自己的爱情。说不完的蒲松龄,给后世留下了说不尽的爱情故事……

名人介绍

蒲松龄遭受了什么创作了聊斋志异(蒲松龄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鬼神)(2)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汉族 ,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

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岁贡生。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花大量时间,不断向民众搜罗资料,再编辑成册,就成了一本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概述图中的蒲松龄像为清朱湘麟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藏。

蒲松龄遭受了什么创作了聊斋志异(蒲松龄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鬼神)(3)

《狼三则》原文翻译及赏析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

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蒲松龄遭受了什么创作了聊斋志异(蒲松龄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鬼神)(4)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第一则一个屠夫卖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经晚了。(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狼窥视着屠夫担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来(比划着)给狼看,狼稍稍退缩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

屠夫没办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这样狼够不着),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来取肉。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把带肉的钩子)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狼才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屠夫就(安全地)回家了。

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昨天挂肉的地方)取肉,远远地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有个人在树上吊死的样子,(屠夫)大吃一惊。(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树上悬挂着的)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刺穿了狼的上颚,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一样。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这张狼皮)能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的生活略微宽裕了。第二则一个屠户在晚上回家,担子里的肉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

屠户在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随着他走了很远。屠户害怕,把骨头投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他。屠户又把骨头投给它,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住了脚步,但是之前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了。骨头已经没有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的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受到狼的攻击。屠户看见田野中有个麦场,场主在里面堆柴,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向麦场,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着刀。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过了一会儿,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起身,用刀劈砍狼的头,又劈砍几刀杀死了狼。屠户正想要走,转身看柴草堆后面,一只狼在其中打洞,意图想要钻洞进入柴草堆来攻击屠户的后面。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入一半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户从后面砍断狼的大腿,也杀死了这只狼。屠户才明白之前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狼也是狡猾的动物,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只给人增加笑料罢了。第三则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田间休息处,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两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

注释

第一则

1.货:出售、卖。2.歘(xū):忽然。3.瞰(kàn):窥视。4.昂:昂贵。5.罹:遭遇(祸患)。

6.蚤:通早,早晨7.直:通值,价值8.垂涎:流口水,这里形容狼馋肉的样子。

9.诸:之于的意思10.逡(qun)巡:因有所顾虑而徘徊或后退。11.昧爽:黎明12.腭:口腔的上膛。

第二则

1.屠:这里指屠夫,即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生意人。2.晚:在晚上。3.归:返回,回家。

4.尽:完。5.止:通只,仅有。6.缀(zhuì)行甚远:紧随着走了很远。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7.惧:畏惧,害怕。8.投以骨:以骨投之,把骨头投给狼。9.止:停止。10.从:跟从。

11.并驱:一起追赶。12.故:旧,原来。13.屠大窘:屠户非常困窘急迫。大:很,非常。窘:恐怕,担心

14.恐:担心,害怕。15.敌:敌对,这里是胁迫、攻击的意思。

16.顾: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17.积薪:把柴草堆积在一起。薪:柴草。

18.苫(shàn)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19.乃:副词,于是,就。

20.弛:放松,这里指卸下。21.前:上前。22.眈眈(dān)相向:瞪眼朝着屠户。耽耽:注视的样子。相:偏指一方。

23.少(shǎo)时:一会儿。24.径去:径直走开。去:离开。25.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26.久之:过了一会儿。之:助词,凑音节,无意义。

27.瞑(míng):闭眼。28.意暇(xiá)甚:神情悠闲得很。意:这里指神情、态度。暇:空闲。29.暴:突然。

30.以:用。31.毙:杀死。32.方:副词,正。33.转:转身。34.洞其中:在其中打洞。洞:挖洞。

35.意:意图。36.隧:在柴草堆里打洞。37.暴:突然。38.以:来。39.尻(kāo):屁股。40.股:大腿。

41.乃悟:才明白。42.假寐(mèi):原意是不脱衣服小睡,这里是假装睡觉的意思。寐:睡觉。

43.盖:承接上文,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44.黠(xiá):狡猾。45.顷刻:一会儿。

46.禽兽之变诈几何: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变诈:作假,欺骗。几何:多少,这里是能有几何的意 思。

47.耳:语气助词,罢了。

第三则

1、暮:傍晚。2、夜耕:夜晚替人耕田,打短工的3、为[wèi]:被。4、遗[yí]:留下。

5、伏[fú]:躲藏(也有人说是埋伏,躲藏更符合当时情景。)6、去:离开。

7、盈:超过。8、不盈:不满,不足。9、负:背。10、行室(xíng shì):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11、苫(shàn):用草编的席子。12、去:离开。13、豕(shǐ):猪。

14、方:才。15、则:就。16、股:大腿。17、乌:哪里,怎么。18、顾:但是19、死之:杀死它

蒲松龄遭受了什么创作了聊斋志异(蒲松龄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鬼神)(5)

【作品鉴赏】

《狼三则》通过不同方式遇狼杀狼的故事,借此肯定屠夫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突出狼的贪婪,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狼三则》。《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蒲松龄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恶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另一篇故事《梦狼》中,把贪官写成牙齿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写成吃人血肉的狼;它们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惨象。作者窃叹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梦狼》),认为他们可诛可恨(《王大》)。《狼三则》形象地揭露狼的贪婪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本则所写屠户遇狼,始而迁就退让,几乎被吃,继而奋起杀狼,使自己转危为安的生动曲折过程,更是突出了这一主题。《狼三则》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寄寓了作者鞭挞贪官污吏的思想。如此,对付现实生活中阶级敌人也必须如此。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以夺取胜利。

蒲松龄遭受了什么创作了聊斋志异(蒲松龄为什么要写那么多的鬼神)(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