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博热搜上一个叫《讨价还价挨打法》的小视频,收获了无数的“哈哈哈……”

孩子挨打后的内心独白(6岁男孩挨打拉锯战)(1)

这天,六岁的小弟弟犯错了,妈妈拿起棍子就要修理。于是,母子间展开了一场讨价还价的“挨打拉锯战”

带着台湾口音的小弟弟各种说辞——“你看人家在发抖啦”、“用手打就好了,放下棍子啦!”、“轻轻地酱样子打”……

经过几个回合的对决,小弟弟利用讨价还价的迂回战术,成功地将原本棍棒加身的处罚,弱化成了手掌上妈妈不耐烦的一巴掌,然后乖巧认错。

网友们纷纷围观,大赞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真是非同一般。

笑过之后,不禁惊叹于这位小弟弟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超强的表达能力。

马云曾说:成功靠的是高情商,这个世界上会做事的人很多,但会说话的人却太少。

会表达的孩子,往往能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从而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孩子挨打后的内心独白(6岁男孩挨打拉锯战)(2)

01 会表达的孩子赢在哪里

会表达的孩子得到的关注和支持,往往会比别人更胜一筹。

知乎上有网友分享了儿子的趣事:

早上叫儿子起床上学,时间很紧,妈妈的语气不免生硬。

儿子回答:“我肚子痛死了,今天不想上学。”

妈妈生气了:“痛什么痛,我看你是装的,你又想找理由不上学!”

儿子一下子坐起来,理直气壮地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肚子痛不痛呢?我就是肚子痛呀!”

妈妈一时无语,只好上前温柔地安慰。

孩子的反驳强硬在理,他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懂得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当孩子能准确和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才说明他们真正“会说话”,有了较强的表达能力。

父母的沟通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处世方式。

这样的家庭能养出自信而勇敢,善于“说出来”的孩子。

在以后的成长当中,必定能勇敢、充分地表现自己,争取到比别人更多的成功机会。

孩子挨打后的内心独白(6岁男孩挨打拉锯战)(3)

02 表达的孩子,能巧妙化解危机

我儿子六六三岁半时,偷吃彩虹糖怕被发现,躲到外婆的衣柜里惬意品尝。

第二天,外婆发现衣柜里有蚂蚁穿梭,寻迹而去发现衣柜的边缘沾着许多彩色的不明物质,看了半天还是不得其解,只得叫过六六问他这是什么?

六六站在外婆面前,探头看去,发现是自己的战绩,眼珠子一转,开始说道:“外婆,我告诉你呀,这是外星人来过的意思。你看,这红色的代表火,是热的,会燃烧,这黑色的呢,是火烧过后的痕迹,然后这绿色的呀,是代表生命……”

我们听得云里雾里,一时竟然忘记了追究他的错误。

一场衣柜吃糖的处罚瞬间硬生生地演变成了“科普演讲课”,孩子用快捷的反应和巧妙的语言表达,加上平时的知识积累,成功地“规避”了 一场挨揍的风险。

孩子要在把一件事说清楚或者找各种理由回避与家长的冲突时,他的脑子在飞快地调动着所有的信息,这是一种身、心、灵综合力量的调配,我们要细心地呵护与促进。

孩子挨打后的内心独白(6岁男孩挨打拉锯战)(4)

03 会表达的孩子,十分暖心

孩子能明确自己的喜怒哀乐,会通过语言、动作、眼神等表达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话多”。

孩子在与家长产生矛盾时候,他们会用精准的语言和表情、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要求。

这正如前面提到的那个“讨价还价挨打法”中的小弟弟,就是一个会表达的孩子。

这天,“娘娘”孙俪忍不住心中的喜悦,发了条超暖的微博:

女儿小花和儿子等等为音乐剧中的女主比不比妈妈漂亮发生争执,儿子随后给了她一封信。

儿子在信中用“I LOVE YOU”的英文表白加一颗大大的爱心,急切而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情。

瞬间暖化了妈妈孙俪的心!

孩子挨打后的内心独白(6岁男孩挨打拉锯战)(5)

很多孩子只会通过大哭大闹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不会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这样不利于表达能力的增长。

等等这样积极表达自己情感的孩子,未来总是能收获满满的成功机会。

孩子挨打后的内心独白(6岁男孩挨打拉锯战)(6)

04 如何把孩子养成“会说话”的孩子

学会说话、学会表达是人与人交往的工具,特别是素质教育的今天,拥有良好的口才和沟通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家庭是孩子最基础的成长环境,在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时候,下面这些方法,可以给父母们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1、抓住生活的小契机,让孩子愿意说

创设有利于孩子表达的语言环境,给予用心的倾听和回应。使孩子有话敢说、有话愿说。

我表姐家的孩子是个“小话痨”,无论到了哪里,一有疑问就会大胆提问。我特别好奇,孩子是怎么培养的。

有一次,表姐正在做饭,孩子拿着绘本来进到厨房,开启十万个为什么。表姐立马关掉灶头的火,蹲下来耐心地给孩子进行讲解。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哪里来天生会说话的孩子,只有会教育的父母。

当孩子想和你说话的时候,家长得放下手上的一切事情,认真地倾听,并及时做出回应。

让孩子感觉到你的理解和对他的重视,从而增加表达的信心和勇气。

2、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敢开口

罗静博士认为:说话,尤其是自由地说话,并且得到父母的积极回应,对孩子而言,如同呼吸、如同生命一样重要。所以,请永远、永远不要阻止孩子说话。

纪录片《零零后》的导演张同道说起他与儿子的故事。

和很多父母一样,当儿子展现出对钢琴的爱好时,他也以最大的热情为儿子买了钢琴,请了老师。但是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儿子哭丧着脸说:“爸爸,我不想学了。”

作为父亲纵使内心有一万个不情愿,但他还是以理解的态度对儿子说:“你要是实在不想学我不会勉强你,但是你要想清楚是不是真的要放弃?”

父亲对儿子的尊重和理解,让儿子原本强硬的心理一下子柔软下来,说:“那我再坚持坚持看看。”

一段时间后,儿子又找到父亲说:“我想清楚了,还是决定放弃学钢琴。”对儿子最后的决定,张同道选择了尊重,并没有强硬地要求儿子一定要坚持到底。

他说:“父母都想孩子好,那么让孩子按照他的本性去成长才是好。”

因为平日里的父亲对孩子的教导,当孩子遇到问题,敢于和父母沟通,说出内心最真挚的想法。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和父母积极沟通的第一步。

美国心理学大师约翰戈特曼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一书里说: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决定了孩子的情商高低。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使孩子有话可说

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如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中的日出日落、春夏秋冬,接触各地的人文历史……

知名演员李亚鹏作为嘉宾参加《朗读者》节目时提到,为了培养女儿李嫣的兴趣和增长知识,一年24个节气,每一个节气,他们全家都会去到十三陵水库的湖边选择一个固定的地方,做水温测试,空气湿度的测试等,并让女儿做了详细的记录。

这样的坚持持续了七年。

不少网友纷纷点赞,这种高质量的陪伴,丰富的生活节目,才是养出一个自信、有话可说孩子的根本。

“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

带着孩子走出去,让孩子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真正地做到“有话可说”。

我们要把握好孩子每个生长发育期的时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帮助孩子培养出优秀的表达能力,从而让孩子在未来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END—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公众号——羽木舒亲子育儿,记得留言哦!

作者简介:海晗,七零后族群,笔耕多年,第一代企业文化人、ACI国际认证心理咨询师、中医小儿推拿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