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六位大师级人物的简称“鲁郭茅巴老曹”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巴金先生作为其中的一位,其个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不可低估。

巴金先生作为高产多产的作家,其文学创作生涯持续了60多年,其创作主要分为建国前后两期,前期主要以小说为主,后期偏重散文创作,共创作了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长篇、中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70余篇,散文集17本。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曾影响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寒夜》是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寒夜》以一对原本相爱并有着共同人生奋斗目标的小公务员汪文宣的生死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通过他揭示了旧中国大多数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街头寒冷的冬夜)(1)

得了肺病的汪文宣内心惶恐不安

《寒夜》的艺术价值相较于巴金的其他作品而言更高,在艺术表达技巧方面也更为圆熟,不仅刻画了鲜明生动的典型人物形象,更为难得的是在作品中展现出了人物的内心心理转变历程,使人物形象层次感更为立体丰富,同时对时代和社会的展示也颇为合理。 

一、《寒夜》的背景和环境描写中糅和了西方的文化影响

《寒夜》里汪文宣和曾树生相遇的时代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两个人都接受了高等教育,在志趣和理想上默契和谐,情感上情投意合,他们希望将来自己能够投身在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上,尤其是乡村的师范教育。这样的年轻人堪称那个时代的希望,他们的理想里有着个人价值的体现,有着社会角色的责任担当,是受到了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街头寒冷的冬夜)(2)

曾树生和汪文宣一样希望自己能够投身在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上

但是这样的两个年轻人在抗战爆发后不得不回到了四川重庆谋生,汪文宣做了个小书记员,曾树生进了一家银行,后来又有了儿子小宣,汪文宣的母亲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在战乱年代,原本应该互相温暖互相扶持的一家人之间却矛盾纷争不断,汪文宣看着母亲总是为难自己的爱人,总是指责曾树生的所谓错处,家里一地鸡毛蒜皮,他心里痛苦万分却又无力改变现状,日复一日的辛苦操劳和郁结心情使他患上了肺结核,这个家终于渐渐走向分崩离析……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街头寒冷的冬夜)(3)

赶去接妻子下班的汪文宣看到妻子和男上司出外应酬,心里难过

作品中的背景和环境描写中可以看到东西方的文化合情合理地杂糅在一起。

作者巴金童年生长在一个四川成都的封建大家庭,从小对于封建大家庭的点点滴滴耳濡目染,很小就开始接受家塾教育方式,诵读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巴金曾说:“在所有的中国作家中,我可能是最受西方文学影响的一个。”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被一些文化先驱推向高潮。在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的同时,将眼光投向西方,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大量的西方小说被翻译介绍,而且相应地各种西方文学思潮也在中国的文坛上流传开来,浪漫主义,写实主义,新浪漫主义等等理论,流派都寻找自己的信从者,在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坛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

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很多作家都吸取了西方文化营养,进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巴金深受影响。

二、作品中的家情结与人性解放叙写不可忽视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就是取材于封建大家庭的逐步解体,其中1931年4月在上海《时报》上连载的长篇小说《家》,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的开端,在一开始就以其强烈的主观激情和对封建大家庭的体察和书写,与茅盾鸿篇巨制的《子夜》和老舍的充满着北京市民文化习俗的《骆驼祥子》共筑了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艺术巅峰。

于1946年8月,连载于上海《文艺复兴》月刊的长篇小说《寒夜》里的家虽然是个小家庭,人口数量只是三代四口人,但是这个家庭的构成依然是纵式的结构,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幼尊卑有序的标准。

汪母时时刻刻在以挑剔的眼光审视着曾树生,并且口口声声不承认她是儿媳妇,原因是没有三媒六聘、明媒正娶,她认为曾树生在这个家庭里是附属品,所以总是为难曾树生。

汪文宣和曾树生因为相爱走到一起,两人追求心灵的相通,这原本应该是两个平等角色构成的新式小家庭,家庭的核心角色是他们两人,母亲和儿子是附加的责任和义务。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街头寒冷的冬夜)(4)

汪文宣和曾树生一开始恋爱时也是情投意合,非常美好

就像现在Papi酱在一次电视节目中说,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核心关系应该是夫妻间的关系,这个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孩子,再随后才是原生家庭里的各自的父母。

汪母心里对家庭结构的认定与他们两人的观念是相悖的、矛盾的,所以这个家庭变成了婆媳战争的战场,汪文宣和小宣无力改变这一切。

曾树生作为接受了新式教育的时代女性,自认为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对于汪母的迂腐观念她从不在意到争执和纷争不断,渴望能够在家里拥有一定的权利,话语权也好,基本人权也罢,对于曾树生来说是个心理角色的认同,是人性解放的自然要求,所以她的离家到兰州也带有抗争的成分,不是简单的率性而为。

《寒夜》把小家庭里的矛盾纷争写得事无巨细又鞭辟入里,家情结和人性解放叙写在作品中得到了充足的表现,与钱钟书的《围城》一并显示了小说“复兴”的气势,为40年代的中国文坛抒写了凝重厚实的一笔。

三、《寒夜》中的人物形象的描写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年轻时自由恋爱结合在一起,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为生活所迫不得已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街头寒冷的冬夜)(5)

汪文宣在图书公司当校对,工作繁忙收入微薄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一)汪母的人物形象

同儿媳曾树生相比,汪母善良坚韧、吃苦耐劳。她由富裕坠入困顿,曾经迁怒儿媳,但后来也非常悔恨。她虽然留恋过去的“黄金时代”,现在身处困境却也能操持家务,特别是儿媳远去之后,一面操心生病的儿子,一面照顾上学的孙子。

痛失爱子之后,她携孙谋生,独自承受着生活的煎熬,令人心酸而感佩。但是另外一面汪母自私、守旧、顽固、专横,她害怕“儿子爱媳妇胜过爱她”,一度千方百计阻扰儿子与儿媳妇言归于好,甚至企图从儿媳身边抢走儿子,永远以“充满慈爱和怜悯的目光”注视着儿子;同时企图制服儿媳,她时常无端挑起事端,恶语相讥,甚至大骂儿媳没有三媒六聘,就是儿子的“姘头”,曾树生深感头疼。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街头寒冷的冬夜)(6)

汪母眼里只有自己的儿子和孙子

这或许是因为汪母寡居多年,唯一的儿子自然而然就成了这种情感的甘霖的替代品。应该说,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种母爱是畸形的,会带给儿子和儿媳很多伤害。

还有曾树生的漂亮能干和儿子的懦弱无能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汪母心里多少有些自卑,为了自卫,就常常攻击曾树生:“你么,算什么东西,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而已。

应该说,汪母也是个旧式的知识女性,理解了她闹腾的心理根源,也就理解了她的不开心的原由。她也是个纠结矛盾、不幸的小人物而已。

(二)曾树生的人物形象

曾树生是《寒夜》中的女主人公,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对曾树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描写,尤其是对其心底个性特征的挖掘是十分成功的。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街头寒冷的冬夜)(7)

战乱时刻,要养活家庭,曾树生只能在银行充当花瓶拿一份较高的薪水

从全书总的设计来看,曾树生这个女主人公追求幸福自由,追求个性解放,既有中国妇女传统道德,又带有新时代女性的一些特征。另一方面,她的缺点在战乱时代非常明显:爱虚荣、好打扮等,因而总是被汪母嫌弃和言语攻击。

曾树生选择了离家出走到兰州,是因为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本能地企图摆脱和逃离困境,于是面临着道德抉择和感情折磨。

她的离去不是道德败坏,只是在家庭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一个选择,她也希望再次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

在兰州的曾树生,并没有忘记给家庭寄钱写信,应该说曾树生还是在承担着个人的社会角色所赋予的责任和义务。直到两个月后,抗战胜利后的返回重庆,也是一种回归。

因此,在曾树生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的是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三)汪文宣的人物形象

汪文宣是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也曾大胆地表现出对习俗的不满与挑战,与曾树生自由恋爱组成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小家庭,那时的汪文宣应该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理想崇高,雄心勃勃;可是回到了重庆之后,他处处忍让,事事委曲求全,是个典型的老好人,但是也是社会中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小职员。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街头寒冷的冬夜)(8)

汪文宣得了肺病,身体状况日益糟糕

他整日勤勤恳恳、唯唯诺诺、小心翼翼,拼命工作,病了也不敢回家休息,希望保住一份低微的薪金来养活一家老小。他处境艰难,尽管正直、善良、与世无争,最后却还是因肺病加重而丢了工作,最终在抗战胜利的前夕,在孤独与悲哀中吐尽了血痰死去。

他变成了旧时代典型小知识分子悲惨命运的缩影。

在家庭生活中,他又处于婆媳争执纷争的夹缝之中,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对自己责备求全。在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他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只能默默无言的舍弃个人的理想、幸福和爱情。

四、《寒夜》中流露的反封建意识

巴金创作的很多作品都着重对封建制度下的反叛者以及牺牲者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旨在抨击封建制度对当时人们的迫害,同时也预示了封建制度最终会走上灭亡的道理,但是后期创作的小说中反封建意识的表现和前期不同,不那么激烈和激进,更倾向于唤醒读者思索人生价值和时代社会进步的意义

巴金曾经说过:“艺术算得什么?假若它不能够给多数人带来一点光明,假若它不能够对黑暗给一个打击。”巴金注意到,同时期很多艺术家认为大多数民众的痛苦和希望在他们看来是极小极小的事情。巴金觉得作品反映出来这个社会上的现象和困惑应该是文学家的一种社会责任,他从特殊的政治标准出发,强调文学的功利作用,从现实革命的角度而反对纯艺术,反对传统文化对生活的点缀作用。

《寒夜》里的婆媳纷争表面上看是家庭矛盾,如果做深层次的探究,难道汪母和曾树生的矛盾不是新旧思想的战争吗?

汪母的挑起事端,看着似乎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她的言谈举止上总是对自由恋爱加以攻击,认为曾树生在这个家庭里应该是低人一等的一个儿子的“姘头儿”而已,对曾树生的工作上的应酬怀疑她品行不端,看到曾树生为应酬精心打扮、花枝招展就在言语上大肆攻击,意图摧毁曾树生在这个家里的一丝一毫的地位,这个时刻的汪母其实内心的自卑可怜和自大冷酷恰恰表现了她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

寒夜中的曾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街头寒冷的冬夜)(9)

汪母也很辛苦在照顾着重病的儿子和年幼的孙子

在儿子这个家里,汪母认为自己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谁也不能挑衅她的存在感。这是以小见大地将婆媳两代人之间的意识差别生动全面地展现了出来。

小说的结尾,曾树生闻知了汪文宣已经死亡的噩耗,也无从寻找据说已经回到昆明老家乡下的汪母和小宣,一个人茫然地行走在寒夜的街头,走着走着……

这样的一个社会时代的知识女性,何以落到这样茫然无措的地步,也让读者忍不住想要审视时代和社会上人们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状态。

《寒夜》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呈现出来的,在研究巴金创作方面的艺术价值还有较大的空间。

-END-

我是“十里荷塘秋水长”,愿意用文字记录和分享生活里的小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