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是一首敕勒族的民歌,被北宋郭茂倩编入《乐府诗集》中。大约1500年前,我们国家分裂为南朝和北朝,历史上合称为南北朝。在当时的北朝,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敕勒族,诗歌题目中的“川”是平地的意思。

敕勒民族的历史演变(敕勒川流传千古)(1)

在春秋战国时期,敕勒族被称为“狄族”。秦汉、魏晋南北朝,敕勒族被称为“丁零”,又因为远涉山水游牧的需要,其马车车轮非常之高,最高达到1.4米,也被称为“高车”族。“敕勒”这个名字的出现,大约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而为什么取“敕勒”为名,就“敕勒”本身而言没有特殊含义,主要是从“狄历”“丁零”等字音形成的音变。春秋战国时期,敕勒族主要生活在今天的贝加尔湖一代,到了匈奴冒顿单于(前234年~前174年)时期,被匈奴征服,牧地也被占有。公元一世纪后,敕勒族人趁匈奴衰败之际,各自逃往中原(甘肃)、新疆阿尔泰、里海地区等多个地方。北魏时期,生活在漠南地区(戈壁沙漠以南,阴山以北)的敕勒族被降服,至公元五世纪魏明帝时期,渐渐与其他民族融为一体,这个北方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从此消亡。由于敕勒族始终处于迁徙之中,很不稳定,因此一直没有文字,也就没有留下更多的史料了。

敕勒民族的历史演变(敕勒川流传千古)(2)

敕勒族的人们主要生活在今天蒙古的阴山这个地方(漠南),阴山脚下有着非常广大的草原。说到这里,诗歌里提到的“敕勒川”、“阴山下”的意思应该基本明白了。

在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我们仰望着同样浩瀚广大的天空。因为没有高大的树木、山峦的阻挡,天空好像距离我们更近了,近得就像敕勒族人住的房子的屋顶,这房子可以叫做“穹庐”,“庐”指的是房子,“穹”指的是天空。这屋顶中间是拱起来的,四边比较低。今天蒙古族人住的蒙古包的屋顶大概就是这样的。

敕勒民族的历史演变(敕勒川流传千古)(3)

这辽阔的天空就像穹庐一样,笼罩在野茫茫一片的草原上。需要注意的是,诗歌里共有两个“野”字,第一个“野”的读音是“yǎ”,这是为了押韵的原因。第二个可以读它本来的音,也可以仍旧读“yǎ”,并没有什么固定的要求。

牛羊成群,在肥美丰茂的草原上悠闲地吃草呢,放牧的敕勒族人也许正躺在草地上歇息,风儿吹来,牛羊在草丛中若隐若现,惹得敕勒族人舒心地笑起来,他们不由得放开喉咙,纵情唱起一曲高亢悠远的《敕勒歌》。这里的“见”在古代跟“现”相通。

敕勒民族的历史演变(敕勒川流传千古)(4)

这首诗里的入声字有:敕、勒。诗歌的第二、四小句,最后一个字是押韵的,这是平水韵的马韵;诗歌的后三小句最后一个字也是押韵的,押的是阳韵。这两个韵的开口度都比较大,适宜表达比较高远、开阔,豪放、旷达一类的情景或主题。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元好问的这首诗歌非常准确地表达了敕勒歌慷慨激昂、朴素豪迈的诗风特点,最是质朴本真的语言,最具有流传的价值。今天的《敕勒歌》已经成为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敕勒民族的历史演变(敕勒川流传千古)(5)

(如今的敕勒川大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