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当铺:两千多年的古岘街(1)

古岘街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燕将乐毅进攻齐国(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79年),其围困即墨(现平度古岘镇朱毛村附近)时,屯兵于古岘街。

明清当铺:两千多年的古岘街(2)

凭借田单火牛阵一举击溃燕军,齐国疆土得以收复。

明清当铺:两千多年的古岘街(3)

这样算来,古岘街至少已有2300年的历史了,至于更远的追溯需要考古遗存的证实。

虽然,现在古岘街的村庄建村时间为明洪武元年(1368年),滇籍移民管、林、石、荆、辛五姓迁居老子庙周边建村,取名六铺十三屯。还曾是浮山所的屯田屯。相信,古岘街的历史正如灰埠的三埠等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是人烟凑集。

往事很多已不可考,今根据王泽渥先生(北城子村人)的回忆材料谈谈解放前古岘街上的当铺。

明清当铺:两千多年的古岘街(4)

古岘街原有当铺两座:一座是即墨(县)周疃李乘和开设的,座落在古岘大街十字路口以东路北,叫“永春当”,习称“东当铺”。迎门照壁上,写有“迎春当”三个大字。

明清当铺:两千多年的古岘街(5)

李秉和有土地一万二千多亩,是因金口辟港、近水楼台的优势而致富的。他经营的商号都带有个“春”字,仅当铺就有数座。

明清当铺:两千多年的古岘街(6)

另一座习称“西当铺”,在古岘大街十字口西、路南,为黄县丁寡妇所开设。两座当铺的开业时间,相差无几,“东”先于“西”。

1837年,平度一带发生严重灾荒,民众以吃树皮、草根充饥。在此情况下,李、丁两家先后来到古岘街以低价置买地皮,建起当铺,且建筑的式样也大致相同,其大屋和客厅俱是大出厦。还在清光绪年间,西当铺就因丁家败落而破产停业。

明清当铺:两千多年的古岘街(7)

东当铺前后历时约有七十余年。古岘东阁外的天齐庙,曾在清咸丰年间重修,重修碑上镌有捐资商号永春当、复春堂、三义店等。1929年4月,军阀孙殿英部进驻古岘,永春当铺被他们抢掠一空而破产,人员星散,房屋变卖。其东侧的房子卖给古岘东北街的陈子向和寨子村的郭锡瑞;其西侧的房子卖给古岘南街刘云卿,并以此建立了县立第七小学。

明清当铺:两千多年的古岘街(8)

民初,古岘一带学生还都念私塾。时有冷戈庄东庄人冷明礼(字希周),在冷戈庄天主教办的学堂里担任校长,有人建议他去古岘设立学校,他本人也有这种想法,但苦无校址。适逢东当铺倒闭变卖房子,又想到古岘首富立诚堂(即刘云卿家)乐善好施,热心教育,冷明礼于是登门造访。刘云卿先生慨诺,情愿出资买下这些房屋办学,并经当时平度县政府核准,定名县立第七小学。开学不久,即民国二十一年农历四月,校舍纪念塔落成,上镌:刘云卿先生捐献校舍纪念塔”。举行落成典礼那天,县机关各有关单位均派代表莅临庆祝观瞻。刘云卿先生胸前佩戴红花,荣居雅座,各界代表列坐左右。仪式开始,鲜乐奏鸣,接着,有冷明礼校长和各届代表分别演讲,一致赞美刘老先生慨解义囊捐资兴学,气氛十分庄重。”

永春铺里有两个掌柜(经理),即掌柜和二掌柜,以下设账先生、帮账先生三至五人,再下,就是专司收当和出当以及其他勤杂人等,总计廿多人。永春当铺掌柜的姓吴,名竹坡,系蓬莱人,北洋系军首领吴佩孚同里。

正掌柜虽专管内务而总揽全局。二掌柜姓范,专司外务。古岘街在民国二十来年时,曾成立过商会,第一任商会会长就是公推范二掌柜担任的(后有古岘街杂货店复盛号王掌柜--南村崖头村人、古岘街陈香斋等人继任)。所以,他经常与当时古岘街上的首事人刘绍希、陈守敬、陈珠佩等一起起坐,每有外事,诸如接待军队及行政长官等,他们都是趋前的头面人物。

明清当铺:两千多年的古岘街(9)

永春当的极盛时期是在清光绪年间。当时,为开拓铺面,曾高价置买了古岘东北街王姓的祠堂。这原本是王姓的老尊长王化行说了句玩话所引出的事。

当时,他听说永春当要置地买房,就说“若能以银元铺地为价,就把咱的王氏祠堂卖给他”。结果,永春当应诺。就这样,君子说话算数,不好反悔,正式成交,足见永春当当时财力雄厚。当时到当铺当当(质押物品)是二年为期,利率一般是二分行息,质押人至期不赎,当铺即将所当的物品没收拍卖,名为“出号”。

当物者每天皆有,只是人数多寡不同。一般说来,丰年当当的少,歉年当当者就多。逢五排十(日)古岘大集日,当铺的买卖也多,每到傍年靠节,当当的人更多,其中,多系劳苦群众取借无门,不得已而为,亦有不良分子拿偷窃之物以销赃的。

一次,有一偷者用破衣服包着一件东西来到永春当铺当押,声称是个“死孩子”。接当人一听愣了,可接过来一掂,甚觉沉重,知是金属物无疑。便问:“要多少钱作当?”偷者一来胆虚,二来又不识货,随便答道:“值多少就给多少好了。”于是,接当人付给四两白银。偷者接银在手,满心高兴,连姓名未报,一溜烟去了。后来,打开布包一看,却原来是一尊含金的佛像,以此赚得好多银子,当铺益加兴旺。

通常,所当之物一般是衣服、被褥和铜、锡供器以及锄、镰、锨、镢之类,尤以锄头居多。

出当、纳当情况是:一进当铺二门,便是出、纳当物的两厢。这里,柜台上站列接当、出当者多人。他们每接到当物或递出当物时均唱有腔调,宛似说唱大鼓书的一般,这叫做“唱号”账先生守着账簿和算盘,专听唱号,登记人账和报数(钱物)旁边又有人专司点钱兑付。其唱号腔调,有出当和纳当(收当)之分。出当腔调如:“当字第某某号(凡当物都贴有签号)找某县某村某人,前当一条旧棉裤,今付本利两吊三(所当之本钱账簿上都记得清楚),簿上销名就算完”。账先生听号接到当票后,复算一遍,立即销号。纳当时的腔调则是:“现有某县某村某人来当一条旧口袋——当钱计作三吊文,簿上挂号付(当)票银(钱)——”。由于这些人长期养成这种口习,眼口相合,出当、纳当,唱号随口溜出,毫不滞板,只是本人手笨笔拙,道不真切。大忙时,当铺两厢间挤满出、纳当的人群。此时,当铺人员的唱号声、算盘声和点数铜板的撞击声……一片噪喳,十分聒耳。

当铺立有规矩:所当物件,即使是崭新的,也要说是旧的或破的,不容争论分辩。

那时,民间流行着这样的歌谣:“锄顶袄,袄顶锄,锄上挂条没鳞鱼。”意思是说把锄头当上赎出棉袄来好过冬;冬尽春来,再当上棉袄,赎出锄头来好打短工挣碗饭吃,若能攒下几个钱,还有可能买条价钱便宜的鲜刀鱼尝尝。永春当铺,在清代末年,曾先后被抢劫过两次,受创很大。此后便置备了枪支,晚间有人轮流守夜,严加警戒。

明清当铺:两千多年的古岘街(10)

当时,开当铺也有直管上司:上面(指旧官府),每年按时来当铺视察。这视察的人员一来,当铺总是盛宴款待。

古岘街在未遭受军阀孙殿英部的蹂躏之前,每年的春节到元宵节期间,各商号相互宴请,总属永春当铺的宴席特别丰盛。虽不能说山珍海味俱备,却也与众不同,格高一筹。

有一次宴请,其厨师别出心裁,用大白菜疙瘩(根)炒了一个菜,说是竹笋不像,道个莲藕又不是,竟使满席人叫绝,盛传一时。

当时永春当铺所余的红利,一般按东六西四的比例进行分配。即六成交给即墨周疃李秉和家;四成分给掌柜、二掌相和账先生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