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1)

《易经》上对人类早年缔造符号,有八个字的表述,叫“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就是近在身体上找符号,远在物象上找字号,这就是象形文字最早期的来源。

有一些对汉字的解释非常曲折、抽象和复杂,还夹杂着所谓高级的“哲学”“道德”因素在内,把汉字本义解释得高深莫测,玄乎其玄,这是有很大问题的。如果我们用著名的“奥卡姆剃刀原理”来判别一下,立刻就会产生极大的怀疑。奥卡姆剃刀原理也称“简单有效原理”,简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早期的古人天真淳朴,所谓思无邪,缔造符号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要符合当时的生活场景,并让人一眼就能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必须简单、直接而明白。


(152)法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2)


字形演变: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3)


本义溯源:

关于“灋(法)”的本义,我误会了好多年。

法的古体字写作“”,最早见于西周金文,其字形从水从廌从去。大多数人认为廌[zhì]是一种神羊,鹿头豸身,头上长独角,专触坏人。于是将“灋”解释为:水,表示执法公平;廌,表示明辨善恶;去,表示除恶。这种解释是将“灋(法)”归于法律或法则。过去我是相信这种解释的,只是对“廌”的解释有一种隐隐的疑惑,因为从甲骨文看,廌明明有两只角或者两只耳朵,并不是独角: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4)

后来读到唐汉先生的著作,才知道“廌”不是指独角的神羊,因此,“灋”也不是如神羊般明辨是非并公平如水的意思。

唐汉先生认为:“廌”的构形源自驾车者对马的头部及身体在俯视状态下的散点式描摹,该字形突出了马耳的警觉。

拉车的马匹,耳朵竖起听从赶车人的口令,其实是很警觉的。从赶车人的角度看(俯视)马匹,就是甲骨文“廌”所呈现的字形,由此也就理解了为何甲骨文字形要突出两只耳朵: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5)

甲骨文“廌”

为方便您理解,好不容易搜到一张赶马车的照片,可惜赶车人是坐着的,还不像古人赶车时身位较高可以俯视马匹,不过从图片中还是可以看到马是很警觉的,两只耳朵支棱着: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6)

赶车人视角中的马

唐汉先生认为:“灋”从廌从水从去。三根会意,以马会浮水,但又有怕水的天性,只要一匹马入水,其他的马都会仿效入水渡河,表示仿效、效尤之义。

这才是符合古人生活场景的解读,不依托神化传说,不曲里拐弯,直接而简明,因此是最符合本义的解释。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7)

金文“灋”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8)

马群入水渡河

小篆和隶书“灋”还是从水从廌从去,构字部件的位置有所变化: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9)

小篆“灋”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10)

隶书“灋”

战国时期,出现了省去“廌”部件而从水从去的“”,使得该字从繁难变为简洁。不过,事情有两面,省去关键部件也使“法”字对后人来说变得难以解读: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11)

小篆“法”

以后,从水从去的“法”逐渐成为正体字,而造字之初的“灋”反而成了异体字了: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12)

楷书“法”

综上所述,可知“”的本义:以一马入水,其他犹豫的马都会仿效入水渡河,表示仿效、效尤之义


衍生含义: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13)


延伸了解: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意思是:人必须遵循地的规律特性,地理条件的差异来自于天,天以道作为运行的依据,而道就是自己如此的样子(宇宙万物保持自己如此的样子,道就在其中)。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14)


其他汉字解释:

变 、 藏 、 代 、 东 、 南 、 西 、 北 、 归 、 江 、 河 、 湖 、 海 、 远 、 近 、 来 、 去 ......

关于汉字的基本知识:越原始越深刻(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