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黄河

“远看像城堡,近看是粮仓

年仅储粮三万石,却称天下第一仓”

在黄河边上,有这样一座粮仓,规模不是最大,等级不是最高,却有“天下第一仓”的美誉;虽经历二百多年风雨却依然坚固,仍在为国储粮;其设计精巧、建筑独特,常引全国各地的建筑系师生前来“围观”,这就是坐落在大荔县朝邑古镇的“丰图义仓”。


黄河岸边看黄河观光(黄河边上有我家)(1)


与官仓不同,义仓是民间自办的粮仓,带有公益性质。这种储藏粮食的方式最早起于北齐,《隋书·长孙平传》中有“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差等,储之里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的记载。


为什么要在此处建义仓?“当时的户部尚书阎敬铭在陕西赈灾,看到家乡灾情严重,倡议修建这个粮仓,以备灾荒之需。”如今负责管理丰图义仓粮食储备库的刘玉宝为我们讲述了义仓的由来。1885年,即光绪三年,在阎敬铭的号召下,当地百姓以民间集资的方式建造了这座规模宏伟民办粮库,取名为“丰图义仓”,慈禧朱批“天下第一仓”。


黄河岸边看黄河观光(黄河边上有我家)(2)


丰者,常捻也,“丰图”意为丰收补欠,图谋回报。“义仓不是官仓,不让州官管理,它是老百姓的仓。一旦灾荒,能在第一时间开仓放粮,救活老百姓。”刘宝玉说,相比官仓,义仓在饥荒年代赈灾的效率更快。丰图义仓建成十五年后,就证实了它的重要性,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关中又逢大灾,正因义仓储粮充分,百姓们才捱过了灾年。


黄河岸边看黄河观光(黄河边上有我家)(3)


丰图义仓内,共有仓洞58个,可储粮5200吨,储粮量相比官仓逊色了许多,但这座存粮仅三万石的民间粮仓为何能得“天下第一仓”的美誉?它可不是浪得虚名。据丰图义仓志记载:“回忆辛丑赈济,全活无算,无不归功斯仓”,无论从建仓规模,还是从储粮历史,亦或是它发挥的赈灾作用来看,都无愧“天下第一仓”的称号。


黄河岸边看黄河观光(黄河边上有我家)(4)


义仓外部筑城,墙内储粮,厚实的城墙提供了恒定的温度,既利于粮食的储存,又节约了建筑材料;中间是平坦的院子,能走马车,天晴时还可晾晒粮食;高厚的寨墙既有储粮赈灾的功能,又有坚固安全的防御系统;修筑者构思奇巧,砖窑式仓房常年恒温,利于粮食贮藏,虽历经百年风雨沧桑,却保存完整,至今仍在使用。


黄河岸边看黄河观光(黄河边上有我家)(5)


现在来看,它不仅仅是一座粮仓,还代表着我国现存时间最久远、功能最完善的公益体系。据考证,修建丰图义仓使用的墙砖,有十几种规格,且成色不一,这些墙砖捐自于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砖窑,义仓募捐修建性质可见一斑。


黄河岸边看黄河观光(黄河边上有我家)(6)


在当地,义仓相当于“粮食银行”,资金、粮食主要来源于当地老百姓的捐资和官方的资助,丰年存储粮食,遇到年馑赈济方圆。这是旧时统治阶级运用社会组织力量初步实现社会治理的有效尝试,由此公益文化的理念也逐步在人们心中扎根。


如今,随着时代变迁,百年丰图义仓不再仅供藏粮,2006年丰图义仓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义仓东接黄河滩万顷良田,西连八百里秦川,北与岱祠岑楼、金龙高塔遥相呼应,南临五岳之一华山,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依托深厚的仓储文化、粮食文化,丰图义仓还探索出了“新玩法”。56个民族的主食有什么不同?粮食的品种竟然多达上百种?酷似熊猫的“熊猫豆”、酷似斑马的“斑马豆”,在哪里可以看见?600多种粮票长啥样?在丰图义仓的粮食历史文化展馆、粮食票证展室里你便可以一饱眼福。


黄河岸边看黄河观光(黄河边上有我家)(7)


“近些年来,我们的粮仓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在各地收集整理了来自各地的粮食品种,还有一些如石臼、搓斗、漏盆之类的粮食器具”,讲解员告诉坊妹,当地将丰图义仓作为粮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驿站”,建立了粮食文化展馆、粮食品种器具展室等9个展馆,“全国中小学爱粮节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8个教育实践基地,“今年9月,大荔县“农民丰收节”也在我们这里举办,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和展示,能够让大家不要忘记先民勤劳的品格,将爱粮节粮文化传承下去。”


黄河岸边看黄河观光(黄河边上有我家)(8)


如今,在储粮功能日渐微弱的形势下,丰图义仓另辟蹊径,正在完成从“谷仓”到精神“粮仓”的华丽转身,“天下第一仓”重新上岗,挑起了传承粮食文化的时代重担,这一百年老建筑也焕出了新活力,成为黄河流域发展的新亮点,并且依托沿黄优势,为县域经济发展开拓新路径。

(来源: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 208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