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愚人

多年前就知道有“葫芦头”这味小吃,但从来无缘品尝过。听人说“葫芦头”就是猪的大肠与缸门相连的那一块,俗称猪勾子。

兴平美食葫芦头 舌尖上的美味兴平葫芦头(1)

每当听到这样的议论,我总在想,猪勾子那块肉到底有啥好吃的,竟然被店家冠以“葫芦头”的名子招揽顾客?此疑问不绝于脑。

今年正月初五,在大雁塔北广场闲逛,路过一家葫芦头泡馍馆,冲着尝猪勾子到底有多好吃的想法走了进去,价目表上一看,哇;一碗两个饼子竟然要32元,便已进又出。

兴平美食葫芦头 舌尖上的美味兴平葫芦头(2)

出门刚走不远,又一想,咱也就太有点小家子气,不就是32块钱么!脚一拐又进了店。

心想,不花钱怎知世上奇异事?硬着头皮还是买了牌子。不一会儿,服务员将饭端了上来,数九天里见了热气腾腾的美味上来,首先从心里有一种特别温暖的感觉。谁知,动筷子一翻,怎么也找不到心里想要的猪勾子肉。只有那么少许的数节肥肠及辅料,顿觉有上当的感觉。又一想,该不会是厨子头正好在咱这碗饭上给弄错了吧?反正一碗饭下来总觉不值,恰恰忘记了重要的一环,哪就是味道还真的不错。

前几天去咸阳会友,老同学相见分外热情。到了饭点,说要带我去一家名店吃葫芦头,一听这仨字,我的内心有点不乐,但碍于面子,只得尊从常理,客随主便,在心里极不情愿的情况下,跟着脚步进了馆子。

兴平美食葫芦头 舌尖上的美味兴平葫芦头(3)

进得小店,难有的人山人海,实乃座无虚席,我们想立即入座,但是没有空位。在老同学与店老板(老熟人)交涉座位的时侯,忽见西面墙上有一幅关于葫芦头由来的书法作品,出于好奇和喜看书法的两个目的,我便很是专注的看了起来,字很不错,我在想,就看你店家是如何用猪勾子忽悠人了。

谁知一看,茅塞顿开,原来饭菜的名子但凡传承已久的,必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而自已原来的所闻所见所食,对于这一名吃的误解皆因不懂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所致。

葫芦头的来历说来也很有趣。

兴平美食葫芦头 舌尖上的美味兴平葫芦头(4)

想传有一天,药王孙思邈路过一猪杂泡馍馆进而食之,觉得主人蛮好的,肉多汤肥,可是就是有点油腻,食之未必对人是件好事,随将自身所带宝葫芦(古时用作装药之容器)中的几味药材料荐于店家用之。经调试味道果然不错。

打第二天起,由于有药王所荐之桂皮、八角、花椒等大料作辅,猪杂泡馍的食客大增,名声大振,收入倍增。

店家是个有良心的人,觉得小店能有如此转折,全赖药王葫芦里的宝物所赐,怎能吃水忘了凿井人呢?与老婆商量设法报答恩人,可是迟迟想不出好的法子。正在苦思冥想之际,无意间看到锅里的大肠经煮缩水后好似一根葫芦把把,高兴的狂叫:葫芦!何不叫葫芦头呢?!

兴平美食葫芦头 舌尖上的美味兴平葫芦头(5)

第二天索性将药王的那只宝葫芦掛在店外做幌,并把猪杂碎泡馍中的其它东西去掉,只剩肥肠部分辅之少量精肉,更是把店名改为“葫芦头泡馍”,且再度调制汤料,使之更加味绝别家。

食客们闻听老店家报恩改名之事,便纷纷好奇观看品尝,一致认为果不其然,就是比以前好吃多了,随一传十十传百,引的四方食客络绎不绝。

自此再经有些食客互相演绎,药王神人有多奇妙等等等等,便使这家店铺得以美誉日广,也由此为世人留下了一味美味佳肴。

后来经历代商家不断改进,葫芦头煮馍才成了一味经久不衰的饮食名号。

看完这段文字,使我不尽好笑,由于不懂饮食文化,竟然在品尝美味的过程中闹成了一出笑话。

看来,文化无处不在,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学习呢?!

关于作者:愚人,兴平人,高中文化程度,一九七五年元月毕业于兴平三中高七四级一班。(当时是春季始业),毕业后,历任生产队长,会计,大队团支书,村委会副主任。从事过村办企业财务管理,乡镇站所工作。本人自幼爱好文学,对诗歌,楹联,谜语,歇后语更是疼爱有加,特别是对谜语的创作更是如醉如痴,几乎达到了所碰之人和事都欲作谜的程度。

来源:公众号醉美新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