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昌帝君

又称梓潼帝君,简称梓潼君,文昌君。

文昌帝君的生平有许多不同的说法,据《除余丛考》的说法,文昌君本是黄帝的儿子,名挥,善于造弦张网,因而以张为姓,周时为山阴张氏的儿子,他精通医术,曾辅佐周公。死后托生在张无忌家,是个遗腹子,《诗经》中称“张促孝友”就是指他。

他因上疏直谏被幽王处死,魂游雪山,治蜀有功,就托生为汉高祖的儿子赵王如意。后被吕后所杀,冤魂化成蛇,当时吕后也已转世为邛池令,他为了报报仇,借海水做雨,淹了整个邛池,终因杀戮太过,被罚为邛池龙,全身是热沙小虫,日夜咬啮,痛苦不堪,后遇文殊菩萨皈依,才得解脱。

后来又在赵国托生为张勋,汉顺帝时为孝仲,西晋时为越隽张氏,七十三岁在石穴中悟道,于是就化身改形到咸阳见姚苌,并随姚苌到了四川。后来化为天神对姚苌说:“秦无主,你该回去。”为此,姚苌后来为他在四川立祠,称张相公庙。

上天因他累世为儒,留心于经典,特命他掌天曹桂籍,凡是天下学生应考做官的功名之事,都由他来掌管。

另一说法为:他生于晋,名张亚子,本是越人,后来入蜀,住在梓潼县,他为人俊雅潇洒,文采斐然,成为四川一代的宗师。他感慨人生无常,喜与僧人交往,他的学生在他死后为他建祠,题为“文昌君”。唐玄宗避难四川时,他曾显灵护驾,平乱后诏封晋王,后人加称帝,特别受天下学子文人的崇奉

神话故事中的七位神仙(神仙传中的诸仙)(1)

2、关圣帝君即关公云长,略

3、保生大帝

台湾称其为吴真人,吴真君,大道公,花轿公等,虽叫法不一,但都承认他是位医术高明的神医。

保生大帝姓吴,名本,字华基,别号云东,另说叫吴猛,字世云。保生大帝在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十五日生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自幼资质过人,博览群书,天文地理,礼乐刑政,无不心领神会,过目成诵。据说他曾游昆仑见王母,留宿七日,学会了神方济世,驱魔逐邪各种法术。后来隐退修道,终身未娶。

得道后他依然四处行医,治病如神,甚至可起死回生,驱雷击魔。为此他救人无数,在他隐退期间,许多人闻风来向他学医道。黄医官、程真人、鄞仙姑等,都是他的弟子。所以他不但行医济世,还桃李满天下,成为一代医学宗师,还著有医书传世,内外科有十三册之多。

传说景佑三年五月,他修炼成功,初二午时,偕同父母、姐妹、书僮等一起骑鹤升天,时年五十八岁,远近乡里,都列案相送,并为他立祠。

康熙38年,台湾瘟疫猖獗,医者束手无策,漳泉移民渡海请来大帝灵身,供于南郡,瘟疫自此绝迹,从此保生大帝的庙宇就遍于全岛,至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座,台北大龙峒的保安宫最负盛名。

4、清水祖师

又称麻章上人,闽南多称其为乌面相师,台湾民间则称其为祖师公。

清水祖师俗姓陈,名应,法名普足,宋仁宗庆历四年正月初六生于福建永春县小姑乡,自幼出家,最初在大云院,后往高泰山,结茅修道,自律甚严。

他感觉自学终难成大道,就又到大静山拜明松禅师为师。三年参学,终于悟道。他回高泰山时,明松禅师告诉他要行仁济世,从此他尊照师嘱,施医济世,普度贫病。

神宗元丰六年,清溪(福建安溪)旱灾,乡人听说他道行高深,就请他祈雨,不久就天降甘霖,且雨水充足,解决了干旱。乡人于是请他常住蓬莱山,并特意为他建精舍供养。他见门前泉水清冽,就为精舍取名“清水岩”。

他在清水岩修行十九年,期间,他独自募化,修桥补路,广结善缘。当时漳州、汀州一带的人都很崇敬他,常找他祈福消灾。宋徽宗建中靖国九年五月十三日,他一早嘱咐后事,然后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岁。

生前他曾游清溪南边的阆山,对当地人说:“这真是佛家的胜地,几十年后,我要在此现身。”宋高宗绍兴四年七月十日,雷火烧山,从早至晚,火热不减,乡人赶到人迹罕至的石门,见有白菊一丛,姜三把,香炉袅袅升烟,上人或隐或现地端坐在那里,大家立刻在石门现身处为他建祠,名为“清水别岩”,他的弟子杨道一并建真空塔为他安置舍利。

地方人士因他生前德泽广被,死后灵迹显著,于是奏报高宗,敕赐“昭应大师”封号,孝宗时又赐封“昭应慈济大师”,宁宗时加封“昭应慈济广惠大师”、明景宗时又敕封“昭应慈济广惠善利大师。”

目前,台湾以清水祖师为主的庙宇有九十余座,台南县最多,台北万华的祖师庙香火最盛,雕镂最美的则是三峡祖师庙。

5、妈祖

正式尊号是“天上圣母”,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在福建、台湾影响很深。

妈祖又有湄洲妈,温灵妈,银同妈等,俱是各妈祖的分灵。她们虽名称不一,事实上是同一尊神。信徒们都称她为天后,因此她的庙又称天后庙。

上天圣母前世姓林,名默娘,是莆田县湄洲屿人,祖籍河南,历代高官,五代时其曾祖弃官隐居到湄洲屿,自此落籍莆田县。

默娘的祖父承裘世勋,做过福建总督,很有政声,晚年辞官,隐居而终。默娘之父为人敦厚,乐善好施,乡人都称他林善人。林善人有五个女儿,却只有一个儿子,那个儿子还身体单薄,他们很想再生个男孩,为此朝夕焚香膜拜观世音菩萨连续好几年。显德六年夏六月十五日,夫妇二人又斋戒沐浴,再设香案虔诚默祷,当夜就梦观音对他们说:“你们林家世代积德,上天会保佑你们。”说着又拿出一料药丸给林妻,并告诉她:“吞下药丸,你就会如愿,所生贵人,将普度众生。”

林妻王氏依言吞了药丸,醒后似有感应,不久就有了身孕。第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忽见一道红光从西北射进王氏房中,光彩夺目,异香满室,王氏立刻分娩了。只是没想到,这次生的又是女儿。夫妇二人不禁大失所望。但因为有瑞光在先,他们也对这个女婴倍加珍爱。

这孩子出生直到满月不曾哭过,因此林善人给她取名默娘。默娘自小聪明过人,才七岁时就说:“我既有‘默’字为名,就应该有‘静’心。”

她喜欢在窗明几净的堂中独处,八岁入私塾,不但过目成诵,而且悟性极高。十岁时她就知道烧香礼佛,朝夕诵经。十三岁时,出落的雍容华贵。

默娘不但学识渊博,而且对父母极孝,对兄姐敬爱,邻里无不夸赞。这年有个老道玄通到林家化缘,默娘十分欢迎他,并奉献了许多果品香茶,因此玄通就时常到林家来,默娘也总是热情招待。老道非常感动,就笑着对她说:“你天生有慧根,应该慈悲为怀,超度世人。”然后又传授她“玄微妙法”,默娘一听就领会了。

默娘十六岁那年在中庭游戏,看见古井中水澄澈如镜,就去照自己的影子,不料这时井中突然出现一个神人,手执铜符,升到空中,其他女伴都吓的一哄而散,只有默娘赶紧跪下膜拜。神人就把手上的铜符交给她,然后就飘到云中了。

默娘得了神符后,就潜心研究,慢慢学会道术,能够通灵变化,驱邪救厄。她常用法力救助邻里,因此更受乡人爱戴。她十八岁时,父亲遭遇海难,她奋不顾身把父亲救了回来,并且澄清海水找到哥哥的尸体。

太宗雍熙四年,默娘二十三岁,九月初八那天,她对家人说:“明天是重阳节,我想去登高清静一下,所以先来先别。”家人没注意,第二天,默娘一大早起床梳洗,盛装严饰,告辞而去。

她姐姐也想一道去,被她拒绝了。临别时默娘显得依依不舍,家人都笑她小题大作,没想到默娘登上湄峰如履平地,转眼间已跃上云端。天边传来仙乐,在仙童玉女的簇拥下,她飘然升天去了。

默娘升天后时时显灵,常有人看一红衣女神,飞行海上救助落难的人。湄洲人为感念她的恩德,就建庙奉祀,尊称她为“通贤灵女”,一般人为了亲切,就称她妈祖。

妈祖显圣的灵迹很多,每个朝代都有传闻,信仰她的也越来越多,封敕也很多,清雍正四年追封她为“天上圣母”,道光十九年又加封她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

台湾香火最盛的妈祖庙是云林北港镇的“朝天宫”,祭的是“北港妈祖”。民间所谓“北港妈祖,鲲鯓王爷”,是妇孺皆知。

神话故事中的七位神仙(神仙传中的诸仙)(2)

6、注生娘娘、7、月下老人(皆略)

本文内容修改翻译自《中国历代经典宝库》之32.《造化的钥匙——神仙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