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话剧团几年级开始有(北师大三所附校同台飙戏)(1)

历经十个多月的排练,北师大三所附校80多名演职人员参与,一所学校一幕大戏……7月26日晚,北师大附属中学、附属实验中学、第二附属中学三校的中学生同台飙戏,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重新演绎经典话剧《窝头会馆》,尽管跨越了年龄和时代,中学生们依然演活了生活在1948年北平城的小人物们。

学校话剧团几年级开始有(北师大三所附校同台飙戏)(2)

中学生演绎经典话剧《窝头会馆》

7月26日16时许,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后台,北师大附属中学、附属实验中学、第二附属中学三所学校的演员们就已经就位,为演出做着紧张的准备。在化妆间,年轻的学生们染白头发、带上胡须,穿上了挂满补丁的旧衣服,一转眼变成了“中老年人”。“这妆可不能太漂亮,田翠兰可是40多岁的大婶儿了。”北师大二附中语文老师奚畔,也是二附中这幕戏的指导老师,她在后台忙成了陀螺,一边指导着学生的妆容,一边回复微信联系各项事宜。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准备,学生们陆续完成了定妆,在镜子前反复确认自己的造型无误。

19:30分,由三校共同出演,受疫情影响一波三折的《窝头会馆》终于在在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三所学校一校一幕,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导演、主演和演员们。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中,北青报记者发现,如果不是事先知晓,很难发现中途换了演员,整场演绎非常连贯。在台下,如果不是近距离细看,很难想象苑国钟、古月宗等角色是由十六七岁的中学生扮演的。

话剧《窝头会馆》讲述的是解放前北京南城一个小四合院里4户穷苦人家的故事。无论是房主苑国钟,还是住户前清举人古月宗、做过“暗门子”的田翠兰,都是上了年纪、生活艰难的中老年人,这些朝气蓬勃的中学生如何演绎呢?

北师大二附中语文老师奚畔介绍,尽管台上的演出只有2个多小时的时间,但背后却是师生们艰辛的努力。“同学们为了熟悉角色,认真搜集阅读相关资料,去看人艺的大师们的表演视频,反复对练角色,试图理解哪个时代的人物心理和角色特点”

受疫情影响,这部大戏的公演可谓一波三折。从去年9月海选演员,10月到11月排练,12月原本计划的演出取消;今年3月到4月重新排练,5月原本计划的演出再次推迟;直到7月再一次重启剧组,准备演出,终于尘埃落地。在整个过程中,三所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充分切磋和交流,既学到了不少知识,也交到了朋友。

学校话剧团几年级开始有(北师大三所附校同台飙戏)(3)

北师大三所附校学生同台飙戏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三所学校第一次将经典话剧搬上舞台。

自2019年5月开始,北京师范大学牵头,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附属实验中学和第二附属中学为主要实践校,成立直属附校学科教研共同体。其中,语文学科立足学科特色定制设计共同体教研活动,将语文教学与戏剧教育融合,在遵循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树立“大语文教育”理念,通过戏剧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领悟,发展学生的语言感情和表达能力,为探索新型课堂教学范式提供样例。

自成立以来,语文学科共同体每年选择一部经典戏剧,组织成员校进行跨校联排联演,目前已成功演出《茶馆》和《窝头会馆》,获得师生家长和社会广泛好评。

学校话剧团几年级开始有(北师大三所附校同台飙戏)(4)

将戏剧融合到语文教育中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在成立共同体之前,北师大二附中就已经开始进行戏剧教育,这也是语文学科素养建设的一部分。语文和戏剧教育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对此,北京师大二附中书记申敬红告诉北青报记者,语文学科的核心的一个核心素养就是语言的建构能力,这个核心素养不应仅仅在语文课堂上,还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如戏剧社的表演中培养。

早在2016年,北师大二附中首次携手五所学校在“中华文化传统高端论坛”中成功演出《枣树》,此后几年戏剧演出一直不断。“在这个过程中,语文课本和戏剧教育不断结合,通过戏剧化的因素,更多的学生得到参与,通过表达,从时间跨度上理解更多的角色,实现语文的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能力培养。”

此外,在参演戏剧中,学生扮演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甚至更多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命维度。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学生们培养了解决问题以及与他们的合作能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黄亮

编辑/李晓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