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有了“正月十五”举办秧歌会的习俗。秧歌舞是由流放到塞外的民间艺人,把家乡劳动和插秧时唱的小调与东北民间歌舞相结合而成,后续发展的系列还有踩高跷、跑旱船、耍龙灯等。

经典花棍舞(红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变由来)(1)

现在,秧歌舞在农村与城市都很兴盛,它不仅是一项街头文艺展示,也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它易懂好学,老少皆宜,就连八十多岁满头银发的老妪,也身着艳丽的服装,手舞彩绸与折扇,伴着欢快的乐曲翩翩起舞。它是踩在点、扭在腰、舞在手、俏在情的全身运动。讲究的是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为秧歌舞伴奏的鼓乐班子是由锣、鼓、镲、唢呐等乐器组成。鼓乐奏出谐趣而喜庆的曲调,让人们情绪高涨、笑逐颜开。随着鼓乐节奏的加快,舞者们的脚步也在快速移动和变换着队形,稳重心、慢回转、进二退一左右走四步,舞出优美的身姿和颠浪的曲线。

经典花棍舞(红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变由来)(2)

随着岁月的演变,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也在相互交融。如今在富拉尔基满族聚集地,长青乡后库勒村的满族后人,就把有着浓郁民族特色的满族花棍舞,也就是三百多年前满族先人身着猎装驱马扬鞭及生产劳动中的动作与情节,也融入到了东北大秧歌之中。

经典花棍舞(红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变由来)(3)

“花棍舞”是由满清时期在北大荒驻守的满族八旗军队和垦荒的满族先民,在丰收与节日庆典时,将马鞭作为舞蹈道具演变而来。它是集表演、娱乐、健身为一体,具有非常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少者几人,多则百人都可以参加的舞蹈项目。

经典花棍舞(红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变由来)(4)

舞蹈所使用的花棍长约一米左右,画有红、黄、蓝、白相间的彩条,两端各钻有一个圆长孔,把三枚铜钱放入孔内,上下相碰叮当脆响,产生赋有节奏的韵律。表演时手与足大幅度的伸展,展示出了舞姿强劲的张力。花棍的硬韧,彩绸的飘逸,刚与柔的结合,让舞蹈更加优美靓丽。花棍舞还吸收了萨满腰铃舞、秧歌舞及扇舞的精髓,还有满族农耕渔猎文化的精髓。因舞时需颈、腰、手、腿、脚一齐并用,还需花棍与肩、背、肘、足的撞击,同时加踢、打、磕、拍、别、拐、甩等技巧,才能舞出完美的花棍舞姿。当舞步、动作、节奏较快时,从中能看到萨满腰铃舞的身影;速度放缓和稍慢时,你又会捕捉到扇舞与秧歌舞的影子。花棍舞与秧歌舞,历史上就有着相通的血脉,而现在两者的完美组合,在全国的民间舞蹈演艺中也是独一无二。

经典花棍舞(红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变由来)(5)

现在,满族文化遗产花棍舞表演队年轻的舞者们,舞姿如同行云流水,气势如虹。每次演出,场面气氛都是炽热浓烈,笙歌鼎沸。满族小伙子们的身姿旋转跳跃,尽显北方民族英雄豪气和阳刚之美。女真格格们则是迈着婀娜多姿的舞步,仿佛是月中嫦娥飘然下凡,风情飘逸,美轮美奂。

经典花棍舞(红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变由来)(6)

其实“花棍舞”的表演节奏与动作变化较快,比较适合身体敏捷的年轻人。但村里的老年人看到年轻人劲舞飞扬的场面,心里也泛起了不服老的兴致。他们请来编舞高手,将“花棍舞”的动作与节奏再次进行了编排与组合。整合之后的舞姿,让老年人们精神抖擞、气宇轩昂,舞的花棍如同草原上的烈马嘶风、傲视苍穹。

经典花棍舞(红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变由来)(7)

值得一提的是夕阳红老年秧歌队的队长刘凤明和女扮男装的女将王丽萍,在鼓乐的伴奏下,二人反串,是男舞折扇,女挥花棍。其蹦窜跳跃,步法多变。折扇与花棍上下翻飞、出神入化。他们用肢体语言和眼神在相互逗趣,那柔情似水而又刚柔相济的舞姿,一张一弛,收放自如。

近年来库勒村村委会成立了满族花棍舞协会,满族文化遗产花棍舞表演队和夕阳红老年秧歌队,他们的表演多次在国家、省、市、区主办的少数民族汇演与秧歌大赛中夺冠,并且满族花棍舞又被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申报国家级。

经典花棍舞(红岸故事之花棍舞的演变由来)(8)

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民族文化精粹,“花棍舞”第二代传人村长孟祥麟,又在村中与中小学校共同开办了培训班,并使其成为正式的体育教授课程。学生们经过培训学习,现在已达到了团体操表演水平。

花棍舞的演绎、融合、发展,在形成独特的区域性民族文化教育品牌的同时,也充分体现岀了一个民族文化的自信。“花棍舞”这朵民间的艺术奇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再一次绽放在红岸大地,乃至鹤城之乡。

来源:富拉尔基宣传

编辑:王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