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怎么来的(郑板桥怪)(1)

文 / 行人逆旅

文人风骨是什么?是“旁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不羁?还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又或者是“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

文人墨客们的点滴生活,总是在世人看不到的地方独自精彩,他们总能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出另一个不可言说的精神世界。

有人洋洋洒洒描写鸟语花香,写它们姿态如何秀美如何让人心旷神怡;有人酒意微醺写明月,写它如霜朦胧,写它阴晴圆缺,写它思乡万里,写它情意绵绵;然而,还有一位文人画家,他说花无知,月无聊,在他的脑海里竹石占据了大半世界,当然,在别人眼中,他非常“怪”,他就是郑板桥。

宁愿画竹子,题诗去赞扬竹子,去咏梧桐芭蕉……郑板桥作诗的对象,总是让人感觉在平凡中夹杂着那么一丝怪,难道他真的像旁人所说的那样很怪吗?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又是“扬州八怪”之一,以书画为生,画作主要以兰、竹、石、等。

多才多艺他不仅喜欢画竹、石一类,还喜欢以它们为对象作诗,如果说在诗词对象的选择上,这确实可以说是一怪。毕竟人人看见都会泛起思念之情的月亮,豪情万里滚滚而来的山与水,在他眼里都不及一竹一石。

1

他与竹石的彼此成就

画竹、石对郑板桥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然而,在以竹石为诗方面,他的作品依然能够成为千古佳作,就比如那首被后人频频以立志而提起的《竹石》。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抓着山石丝毫不肯放松,它已经扎根在岩石的缝隙之中。经历过无数的挫折打击与磨练,依然坚强有力,任凭你是从哪个方向刮来的风。

生命力顽强,执着,认定了就不肯松手,不怕磨练,生生不息,这便是竹石的精神。生长在岩石缝中的竹子,正是有了这些不屈不挠的品质,才能够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顽强生长。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怎么来的(郑板桥怪)(2)

想必这既是竹石的精神,又是诗人所向往和追求的。诗人出生时,已家道中落,自己又是二十岁中秀才,四十岁才中举,在这期间,没有家境的帮扶,也看不到仕途上的希望,但生活还要继续。生活上的窘迫是阻挡不了精神世界的丰富,郑板桥以卖字画谋生,画竹写竹,时刻以竹石精神鼓舞自己激励自己。不弯腰不屈服不放弃,仿佛那竹子已经不是自然界的植物了,而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知己,他知竹石,竹石亦懂他。

所以,前半生的贫困的生活没有让诗人成为一个只会唉声叹气、颓丧和自私的人,反而还磨练了他竹子一般的精神和性格。以至于此后的几十年甚至是郑板桥古稀之年仍与竹石作伴,仍然不忘用竹石来明志,并题“七十老人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

贯穿诗人一生的竹石,一生不屈不挠不肯随波逐流的诗人,这便是郑板桥。

2

他是真正为民请命的人

虽说四十岁才中举,五十岁才做到了小小的知县,六十一岁去官,但就在这短短的十几年间,这个往日被称作“怪才”的人,真正做到两袖清风为民请命,他是那个时代最为正常的人。

郑板桥对于百姓关心,绝不是写两句诗画几幅画就罢了,而是真正投入其中,体察民情,亲自以实际行动解决百姓难题,真正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他的为官之道,小到温热的一碗粥,大到敢于放弃自己的乌纱帽,负责与认真,他是真正敢作敢为勇于承担的人。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听到了竹子在风中摇曳作响,像是百姓们在哀嚎人间疾苦的声音。虽然我们职位微小,但就像竹子的枝叶一样,每一件小事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这是诗人在潍县为官时所作,旁人向他求画,他就在画上题了这首诗。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怎么来的(郑板桥怪)(3)

他官职很小,但做的事情很多,而这首看似是描写生活日常的诗词同时也展露了诗人自己的为官决心。

在郑板桥调往潍县的那几年,周边遭遇灾情闹起了饥荒,甚至恐怖到人吃人的地步,整个环境是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对于此旁人躲避还来不及,郑板桥却想尽一办法解决这种悲惨的现状,开仓放粮,带人修墙煮粥等等,真正与民同忧与民同乐,从诗人到为官,郑板桥都做得很好。

为官做事,从不纸上谈兵,在《清史稿·郑燮传》中,“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这是当时面对饥荒,他想开仓赈粮,有人阻挠,于是郑板桥说了这几句话。在民生面前,首先想到的是百姓,而不是上司的责难与自己的前途,所以,在当时人人自保的时代环境下,郑板桥才是那个有担当无愧于心无愧于民的人。所以相比于那些言之凿凿冠冕荒唐的人,他哪里有“怪”可言?爱民如子为民请命罢了。

3

他的山中雪景,是不低头的清高与孤傲

“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这是诗人对于自己的评价,甚至他会骂豪绅,而对于旁人对他的看法,更是不屑一顾,真正是一个不羁潇洒之人。

不过,在这特立独行和潇洒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一颗孤傲与纯净的心灵。

《山中雪后》

清·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早晨起来推门去看,洁白而自由的雪花安静地堆积在山上,这样的雪景让人感叹。太阳升起,整个山谷便不再寂静,可是云朵薄薄的,淡然挂在天空,不去凑热闹,这时就连日光都显得格外寒冷了。

前两句诗只是朴素简单的雪景描写,除了让人赏雪景之外,还给人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寒冷,为什么如此美的雪景在诗人眼中是这样淡淡的呢?紧接着,后两句诗给出了答案。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怎么来的(郑板桥怪)(4)

天寒地冻,屋檐的雪未融化,而小院里的梅花仍然被冰冻着,这样清高孤傲的品格才是多么的不平常啊!

明明第一眼看到的是雪景,但诗人却被雪后梅花的景色所震撼,一个“清”字,和一个“孤”字,这才是诗人所要赞扬的雪后景色,或者说这才是诗人所要追求的风骨和人生。

年少时清贫的生活环境,没有击倒他,所以后来为官,郑板桥依然能够做真正的自己,能够拒绝诱惑,不随波逐流,清正廉明,这一切都离不开他那颗坚韧的心以及清高孤傲的个性。他是冰封中的梅花,不肯与寒冬妥协,不肯向北风弯腰,从入仕到出仕,他从未改变自己的追求与理想。

你说春花秋月,诗酒人生,他说“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然后画无数竹石题无数竹石之诗;对于仕途,你说状元梦朝堂前,他却做了十几年的小县官,依然能够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对于被罢官,他更是“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潇洒而去。他便是郑板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