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三大历史街区,牛车水即新加坡的唐人街。
曾与几位友人结伴去新马旅游,其中一位的千金正在新加坡留学,父女分别日久,正可圆聚。当晚即在朋友女儿的引领下观赏了繁华的都市夜景。狮城新加坡是多元文化社会,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三大种族,华人占70%左右比重,这也是我们走在街上,见到华人面孔居多而并无多少隔膜感的原因。
那时我尚未戒烟,一时颇不适应新加坡的处处限烟,适逢夏日,只能咕咚咕咚闷喝几听罐装饮料以转移烟瘾。第二天一早去新加坡几处著名景点观光,如圣淘沙、鱼尾狮公园、滨海湾等,觉得此趟新加坡游基本算是到位了。正打算享受一顿当地风味的晚餐,回宾馆打点一下行李即可于次日赴马来西亚了,同伴的女儿冷不丁问道:“叔叔阿姨,你们不打算去牛车水吗?”因我没听说过,一时听岔成“牛得水”了,哈哈一通乐,但略作了解后,便觉非去不可了。
小印度、甘榜格南(穆斯林聚居区)和牛车水并列为新加坡三大历史街区,牛车水即新加坡的唐人街。距今200多年前,英国人莱佛士被派至马来西亚槟城,不久出任苏门答腊总督,成为英国海外殖民时期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1819年,莱佛士力倡开发当时默默无闻的小渔村新加坡,但地狭人稀的现实,急需导入建设人口,故从海外招收了大量劳工,使新加坡住民从区区数百人猛增至1万多人。其中,以来自中国广东、福建的劳工居多,他们大多落脚在牛车水地区。随着人口增量不断上升,莱佛士便把这块地界划为华人居住区。别看“牛车水”三个字土得掉渣,现如今可是市中心最繁华的区域之一。那当初为何取这么个名字呢?乃因新加坡开发之初,条件十分简陋,还没有日常用水和饮水设备,只得用牛车去市郊来回拉水,而唐人街处于水源集散中心,故得此名。
隔日,从我们落脚的宾馆步行至牛车水,只需十几分钟。不想进入街区后,街上人头攒动,商铺林立,看得出主要做的还是中国商品的生意。光是饭馆食阁,便林林总总,什么海南鸡饭、茶坊、饼家、肉干、肉骨汤、潮州菜以及当地的炒粿条、萝卜糕等应有尽有;各色传统工艺品如雕刻、木偶、佛像、香烛等充斥于市。既有正规的铺面生意如珍珠坊、裕华国货、唐城坊、中药铺等,也相杂卖冰箱贴、开瓶器、钥匙链、首饰挂件和服装布料的各色小摊贩,属典型的集市贸易。客纳街一带,众多摊档和时尚酒吧共存,形成互不妨碍、你中有我的混合业态。
在牛车水各处溜达和购物时所感知的不同语境中,有英语、日语,更有中国普通话,以及粤语、闽南话、包括阿拉上海话等方言。尤其在与守摊的几位老伯唠嗑时,一口地道的方言竟毫无违和感。不禁使我回想起在洛杉矶、东京、悉尼等多处唐人街的亲身体验,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些老华侨,身上依然带有浓郁的故土印记。他们定居异国数十年,至今讲不了几句英语,尤其在饮食方面,还是吃不惯西餐,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家乡的风味。但海外出生的小辈们就不同了,他们已基本融入当地社会,除熟练掌握英语外,大多数华人家庭还是比较注重子女的华文教育。
新加坡作为国外贸易占比很大的城市国家,多年来已经形成以英语为主的语言教育结构。李光耀曾写过《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重点谈到新加坡语言问题的历史沿革,有诸多出于国情的现实考虑。但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汉语的地位在新加坡得到极大提高,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当地华裔青年给人留下的最初印象。
我有个多年养成的习惯,即每到一地都喜欢探访一些当地的博物馆、纪念馆等,牛车水地铁站附近的沿宝塔街,设有一间三层楼高的牛车水原貌馆,这便是我们离开新加坡前走访的最后一站。透过一帧帧图片、原貌复原模型、采访口述音声的传递,多维而立体地展示了早期中国移民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百年历程。
如今的牛车水,牛显然是不见了,而“车水”马龙却演绎出一道道现代都市景观,使之成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一个缩影。毕竟根脉所系,在延续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态、特色以外,牛车水的繁荣也见证了一个城市国家的快速兴起。(喻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