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立功”了,还是“获罪”?陕西这14个千年古镇的改名

1964年,郭沫若以一篇《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间接的促使陕西14个千年古镇的改名。在这一篇文章中举例了日本使用汉字在文字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于此就指出我国也应该如此,尽快赶上步伐。文中指出生僻字眼的地名,请把它们改换成同音的常用字。拟声词和外国的人、地名可以用拼音写等等。

郭沫若在陕西哪里(郭沫若是立功了)(1)

郭沫若在陕西哪里(郭沫若是立功了)(2)

这篇文章一经发布,就引来了热议,而当这篇文章被胡乔木看到,于是力挺郭沫若此举,觉得这这做法可以显示出“新”,因为新中国嘛!再者也可以使得有些地区便于让人记住,于是就亲自书信一份给了原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提出陕西就有不少难认难读的生僻地名字,这很可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建议带头改一改。而刘澜涛看后觉得甚可,于是就转给了陕西省第一书记张德生,张德生看后就交给了省民政厅办理,于此陕西有些地名的改名就开始拉开了序幕。

郭沫若在陕西哪里(郭沫若是立功了)(3)

1964年9月9日,陕西就以一篇《为减轻群众和儿童学习使用文字时的负担,我省14个生僻地名改为常用字》开启了陕西地名的改名,“鄠县”改名“户县”,盩厔改成周至县,邠县改为彬县,醴泉改成礼泉县,栒邑改成旬邑县,汧阳改成千阳县,郿县改成眉县,郃阳改成,雒南改成洛南县,商雒改成商洛县、洵阳改成旬阳县,沔县改成勉县,鄜县改成富县,葭县改成佳县,于是这14个千年古镇都改头换面了。

郭沫若在陕西哪里(郭沫若是立功了)(4)

至于郭沫若这一建议是好是坏,我们不能去评判,但在当时的背景下看来,改名或许是一项不错的建议,因为建国初期,刚刚消停的战火,使得民众得以休养生息,只不过大多数人因为战乱而致使所受的文化程度有限,对于这些生僻字来讲,压根无法使得,这也使得一些事情办起来非常棘手,所以后面才会开展扫盲,而对于古县名改革,化繁为简,通读易写,这也是便于民众,利于民众。所以这样看起来,郭沫若确确实实为此“立功”了。

郭沫若在陕西哪里(郭沫若是立功了)(5)

当然有人也会觉得其“获罪”,觉得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千年传承,不可轻易改动,比如山东省,作为孔孟之乡,也有许多生僻字县名,但其却没有改一个,延续了文化传承,难道这就是说明山东人的文化就比陕西人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