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农业君为大家介绍了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之入侵病虫害篇

今天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科普第二期

入侵植物&水生动物篇

为大家安排上了!

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多少)(1)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入侵植物篇)

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多少)(2)

薇甘菊

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多少)(3)

分类特征:菊科植物。匍匐或攀缘藤本。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花密集,舌状花瓣白色。瘦果黑色,被毛,具5棱。花果期秋季至第二年春季。

分布和生境:原产于热带美洲,现归化于热带亚洲。广东各地路旁、荒地、草丛、疏林、河岸、农田、果园等地常见。

主要危害与防治措施

主要危害:薇甘菊植株生长速度快,种子传播力强,对环境适应力高,常攀附在农作物、园林树木、果树、行道树等植物上,并在顶部形成厚厚的覆盖层,使这些植物因缺少阳光和受到薇甘菊的化感作用而无法正常生长。该物种已被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人工连根拔除植株或者喷洒化学除草剂来进行防治。前者费时费力,而且一旦有茎节遗留在原地,很快就会有植株生长;后者会对环境和土壤造成化学污染,会影响环境中的昆虫等动物的生存。

凤眼蓝

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多少)(4)

分类特征:雨久花科植物,又名凤眼莲、水浮莲、水葫芦。浮生草本植物。茎极短,与母株分离后长成新植株。叶片圆形、宽卵形或宽菱形。穗状花序,花被裂片6枚,呈紫蓝色;花冠四周呈淡紫红色,中间呈蓝色,在蓝色的中央有1黄色圆斑。

分布和生境:原产于巴西,现归化于全球热带至温带地区。我国北方地区有栽培,长江流域及以南常见。多生长在富营养化的湿地,如水库、湖泊、河道、沟渠、池塘、沼泽、稻田内或附近的河沟中。

主要危害与防治措施

主要危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作为猪饲料引进,之后被厌弃而形成入侵。凤眼蓝的大量生长常会堵塞河道,影响航运、排灌和水产品养殖。植株覆盖在水面上,不但阻挡了水下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阳光,其死亡后沉于水底的腐烂物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防治措施: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是人工打捞,也可利用其对水体氮元素等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圈围在水体中,人为控制其生长。

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入侵水生动物篇)

01

齐氏罗非鱼

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多少)(5)

分布区域、生境: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福建等华南地区的河流、水库、湖泊、湿地、沟渠等各种水体均较常见。

主要危害与防治措施

主要危害:

1

危害渔业生产。进入养殖水域后,与养殖品种争抢食物,不仅增加饵料消耗,也影响渔业产量。

2

影响本土水生生物生存。在自然水域中,通过竞争性替代,将本土鱼类从其适宜的栖息地排除,影响本土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同时也通过捕食和竞争,影响本土物种的生存和种群延续。

3

威胁水生态环境。大量取食水草等水生生物,影响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水域生态环境的健康。

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多少)(6)

▲广州东山湖工人打捞被齐氏罗非鱼破坏的水草

防治措施:

1

物理防治。在齐氏罗非鱼密集的水域开展针对性的控制实验,筛选特异性的网具进行人工清除。

2

化学防治。齐氏罗非鱼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在池塘放养苗种前,用生石灰或茶麸等清塘,杀灭齐氏罗非鱼,进水须经30目~40目筛网过滤,避免鱼卵或鱼苗进入池塘。

3

生态控制。在养殖池塘中搭配放养规格不大于主养鱼的肉食性鱼类,如胡子鲶、乌鳢、鳜或大口黑鲈等,通过肉食性鱼类捕食齐氏罗非鱼鱼苗,可大幅度减少池塘中齐氏罗非鱼的数量。

02

豹纹翼甲鲶

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多少)(7)

分布区域、生境:豹纹翼甲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能在水质较差的水域生存和繁殖。目前在全国多地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均有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多地已建立自然种群并形成入侵,危害较大,主要靠自我扩散、人为放生等方式扩散和传播。

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多少)(8)

▲渔获物中的豹纹翼甲鲶

主要危害与防治措施

主要危害:

1豹纹翼甲鲶其体表粗糙的盾鳞能够破坏网具,本身又无经济价值,影响渔业捕捞生产。

2吞食产黏性卵的土著鱼类的受精卵,影响鱼类种群延续。

3破坏水生植物根系和小型水生动物的栖息地,改变当地水生生物食物链,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

防治措施:

在入侵严重的水域,选择水底较为平坦的、水深1~3米的区域,隔10~30米投放一副底层刺网,投掷硬泥块或用棍棒振动水体,惊动豹纹翼甲鲶,半小时后收网。在有挺水植物或水底情况不利于刺网捕捞操作的区域,可于傍晚或夜间,投放捕鱼用的地笼,次日收起地笼,收集豹纹翼甲鲶进行杀灭处理。

03

福寿螺

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多少)(9)

分布区域、生境:经过30余年的扩散,福寿螺已经入侵到了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常见于稻田、水渠、池塘等地。目前在长江以北部分地区也有大量分布。

我国确认的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知多少)(10)

主要危害与防治措施

主要危害:

1危害农业生产。直接啃食农作物,对水田及浅水的农作物,例如水稻、茭笋、荸荠等作物危害最大,受害严重的稻田可减产50%以上。

2危害本土水生生物。通过竞争排斥土著螺类,在危害严重的地区,生态位相近的中华田园螺、环棱螺等逐渐减少甚至绝迹,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传播和携带病菌。该螺携带的寄生虫危害人畜健康。

防治措施:

1物理防控。采用人工捡拾螺和铲除卵块等办法,降低种群数量。

2化学杀灭。

(1)稻田插秧后24小时傍晚每亩施用6%密达杀螺颗粒剂0.5~0.7公斤,拌细砂5~10公斤撒施,施药后保持3~4厘米水层3~5天。

(2)施用2%三苯醋锡粒剂(TPTA)每公顷每次15~22.5公斤,于栽植前7天施用,田水保持3厘米深约1周。水温高于20℃,可用15公斤;低于20℃,可提高用量,但不得超过22.5公斤。

(3)气温要求高于20℃时,用80%聚乙醛可湿性粉剂,每公顷每次1.2公斤,于栽植前1~3天,加水稀释,一次施用,保持1~3厘米水深约7天。

(4)茶粕(或桐籽麸)粉每亩用10~15公斤拌干细土10~15公斤均匀撒施,保持1~3厘米水深2天以上。

(5)每亩施用8%灭蜗灵颗粒剂1.5~2公斤,碾碎后拌细土或饼屑5~7.5公斤,于温暖、土表干燥的傍晚撒于受害植株根部,2~3天后,接触过药剂的福寿螺分泌大量粘液而死亡。防治适期,以产卵前为宜。

3生物防控。可通过稻田养鸭等方式防控。

实习编辑:方韵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