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解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1)

原文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te)。 常德不忒(te),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不割。”

译文

知道自己是雄壮、强大,却甘愿守着柔弱,做天下人的溪涧。做了天下人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开,就会回到婴儿状态。知道了事物白的一面,却也守护接受黑的一面,是为天下人认识世界作出了典范。做了天下人的典范,永恒的德行就不会出现偏差。就又回到了无极的状态。知道什么是尊荣,却还能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人的川谷。做了天下人的川谷,永恒的德行就得以充足,才能返璞归真到纯朴原始的状态。天道之朴自然散开形成了世间万物,圣人遵循天道利用它们,就能成为百官之长,所以天下制度与道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解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2)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同溪)

知道自己是有雄的状态,却要保持雌的状态,做天下的溪谷。我们知道自己强大,但是我们要保留自己、守于一种雌的、安静的状态。老子说,当处于那种强大的状态的时候,您要保持安静、柔弱的状态,不要体现出来自己强大,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做天下底谷,低洼一点,您还能进步,把自己放低一点,保持一种低调、安静的状态,您的人生态度就会更加从容。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解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3)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老子讲,当您处于那种“雄”的位置、强大的位置时,一定要把自己放到“雌”的位置上,也就是放到低调的、柔弱的位置上要保持一种阴阳和谐的状态。您做天下人的溪,就是低谷,把自己再放空,您就跟永恒的德行结合在一起了。

“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当您跟永恒的德结合在一起之后,您要尽量达到婴儿的状态,没有形名之分,纯净。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解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4)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te)。 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白,守其黑”,当处于特别光亮的位置时,您要保持一种昏昧的状态不要将自己搞得太光亮了这样的人可以做天下的楷模。尽量放低自己,保持冷静,这样您才不会膨胀,才会有进步的动力。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解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5)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老子讲,当处于荣(荣耀、光荣)的状态的时候,您一定要尽量把自己的姿态放到辱的状态,做天下的底谷,您永恒的德行才会跟随着您,当您的德行充满之后,就“复归于朴”,回到那种朴的状态,就像那种没有经过雕琢的木头一般,回到这种混沌的状态,在圣人的眼里,“荣”和“辱”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做天下的深谷,就能够返璞归真,回到自然素朴的状态。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解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6)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不割

老子讲,道的原则散开之后万物里面都有,您在操作每一件事情的时候,都可以用道的法则。圣人、有道的领导者用了这个道以后,“则为官长”,会成为领导中的领导者。“夫大制不割”,因为道这种大的建制,是没有割裂的痕迹,天下制度和道是一体的。

在生活当中,每一件事情当中,在万物当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道的原则,也可以加以利用。顺着大道的原则走,您就人生顺畅了。

修行的路上,我们一起前行[握手],感谢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