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有和无解释(简说任法融释道德经)(1)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者是为通晓“雄”者是为刚健,

“雌”者是为柔弱“溪”者是为涧下。

若以雄者之刚健则能够喻之为其尊,

而以雌者之柔弱亦能够喻之为其卑。


虽然自己能够知道清楚其尊显之处,

也应该能复返而保守于其卑微之地。

除却掉雄之强梁而就处于雌之柔和,


若能如是则天下如水通于溪而归之。

人如涧下溪水一般谦卑则德常存矣,

不复离于己而能如初生之婴儿一般。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白”者是为慧见“黑”者是为幽暗,

“式”者是为法理“忒”者是为差错,

而“无极”则是万事万物自然之原始。


“荣”之者是为富贵而显达,

“辱”之者是为贫困而卑贱。

“谷”之者是为空虚而谦下,

“朴”之者是为浑全而未破。


以此作为天下事物的法理准则,

以空谷之谦卑常德而虚心待物。

德行不至于出现纰漏或是缺失,

得以复返之于先天混元之无极。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

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守雌者必以知其雄,守黑者必以辨其白。

守辱者必以明其荣,德为天下之溪式谷。

所谓大制犹如大治,所谓不割犹如无为。


以朴而散之则可成就浑全未为破损之器,

而以常德用之为圣人者便是万物之主使。

圣人用以大制之器而御天下,无所割损。

治身则以大道之德而御性命,无害精神。

道德经的有和无解释(简说任法融释道德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