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史中的古代书(二十四史中的异类)(1)

《梁书》

《二十四史》第八本,是《梁书》,作者是姚思廉。

姚家,可以说是根正苗红的大户。

姚思廉的祖父姚僧垣,是南北朝时期的名医(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南朝的皇帝生了病,不找宫里的御医,第一个就得先把他祖父请到宫里来。

给皇帝治病,而且还治的相当不错,这让姚僧垣的名气越来越大,就连周边一些番邦小国和西域地区的人士都不远千里来求医。

看病看得多,治得多,赚得当然也很多,姚僧垣有了钱之后,不花天酒地,也不购置不动产,而是全都给了自己的儿子姚察。(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

姚察,是姚思廉的父亲。

他父亲生平别的爱好没有,不抽烟不喝酒不烫头,唯一的兴趣所在,就是喜欢收藏图书,一边收藏一边精读,以至于姚家藏书万卷,简直可以算得上是一座小型图书馆了。

一个人如果常年读书,或者说终生保有读书的这种习惯,那么他所展示出来的气质,就会和别人大不一样。

发奋读书的姚察举手投足之间都是儒雅气息,国士风范,这让当时的诸多读书人都为之倾慕。(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

姚察,这的确是个狠人。

二十五史中的古代书(二十四史中的异类)(2)

(姚察 形象)

南北朝分南北,打南朝宋开国伊始,姚察就以读书为事业,精研学问,后来齐灭宋,梁又灭齐,到南朝梁的时候,姚察才干出众,已经入仕为官,在朝廷里做驾部郎中。

这个驾部郎中,官阶是从五品,主要负责皇帝的出行礼仪。

如果皇帝爱溜达,那么驾部郎中这职务一天到晚就相当忙,但南朝梁的皇帝们大都是宅男,一年到头也出不了几次门,所以姚察乐得清闲,无论上班下班,还是俩字:读书。

后来陈灭梁,姚察又在南朝陈做了吏部尚书。

吏部尚书这个官,在宋元明清时级别是很大的,但在南北朝时期,权力没有那么大,属于外围公职人员,只能负责一些低阶官员的录用,工作压力小,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姚察又乐得清闲,每天仍然是两件事,其一是读书,其二是藏书。

史书记载,这位姚老先生一生藏书万卷有余,并且他藏了多少本,他就读了多少本,由于他藏书太多,读书也太多,所以在文学圈的名气那是大的惊人,随便从宋齐梁陈任意一个朝代拎出个人来问一问,都会说姚察是当世一等一的文学大儒。

后来隋灭陈,隋文帝杨坚对姚察也十分重用,还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

自己灭南陈费了这么大的劲,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得到姚察。(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

二十五史中的古代书(二十四史中的异类)(3)

(隋文帝杨坚 形象)

名医祖父,名儒父亲,有这样的家学传统,姚思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那也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的主人公姚思廉所处的年代,正好是从南北朝分裂走向大隋一统的节骨眼上。

他最开始在南陈入仕,后来隋灭南陈,他又在隋朝为官。

隋朝灭亡之际,姚思廉的职务是隋朝的侍读,主要负责教导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

太原李渊的大军(也就是后来的唐高祖)起兵攻入长安的时候,隋朝的官员们基本上早就收拾行李跑路了,只有姚思廉,仍然在代王的府邸服侍代王,唐兵攻入代王府的时候,姚思廉更是毫不畏惧,反而大声呵斥:

太原李渊起兵原本是为了匡扶王室,所以你们不能如此没有礼节。(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

这个事情的发生,让李渊认为姚思廉是个很有勇气,很有气节的人,于是大唐开国之后,李渊对姚思廉十分重用,把他派到了儿子秦王李世民的府上。

李世民这位小同志,素来是很有野心的。

当年他父亲李渊本来想在太原屈身守节,过两年消停日子,都是李世民没日没夜的鼓动李渊,李渊这才横下心来想要颠覆隋朝。

二十五史中的古代书(二十四史中的异类)(4)

(唐高祖李渊 形象)

现在隋朝灭了,唐朝建立了,父亲称帝了,李世民又开始盘算着如何才能继承帝位。

因为他不是嫡长子,而是嫡次子,他想要称帝,就得先把大哥,也就是太子李建成给收拾了。

想要成大事,成帝业,一个人是很难办到的,所以为了网罗天下人才为自己所用,李世民专门成立了一个叫做“文学馆”的部门,把自己中意的人才全都安排到馆中任职,称为“十八学士”。

朋友们,这个十八学士,可不是凑数的,后来的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就都在此列,可以说,这个团体的成员,那都是当世顶尖的文学人才,没有个趁手的金刚钻,是很难进来的,而我们的姚思廉同志,则赫然在列,为十八学士之一。

无论是当年的李渊,还是后来经过玄武门之变而称帝的李世民,对姚思廉都是极为看重的。

太宗李世民时常说,姚思廉这人,在家国大义面前,不避斧钺,这样的人是很罕见的。

皇帝越说越动容,越说对姚思廉越喜爱,于是干脆派人给姚思廉送去了三百匹锦缎以做赏赐。(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

姚思廉这个人,是个性子很直的人,并不因为太宗皇帝对他多有抬爱而变成那种只会趋炎附势,一味昧上的宠臣,相反,他经常和皇帝对着干。

二十五史中的古代书(二十四史中的异类)(5)

(大明宫概念图)

我们知道,唐朝的都城,是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

那里有一处连绵不绝,巍峨壮丽的皇家建筑群,叫做大明宫,是太宗皇帝的居所。

夏天的时候,长安城是很热的,皇帝不爱在大明宫里闷着,所以想要到位于陕西宝鸡的九成宫去避暑。

这个九成宫,属于是皇帝的离宫,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是皇帝的行宫。

本来太宗时期的谏臣就比较多,皇帝想要出门,想要外出避暑,这都是偷摸在底下办,没怎么声张的,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一来二去,这事儿就被姚思廉给知道了。

姚思廉同志,那是真不客气,前脚听说皇帝要出宫,后脚直接冲到大明宫,教育皇帝:只有秦始皇,汉武帝那样好大喜功的帝王才喜欢四处溜达,不在家里呆着,像人家尧舜禹汤这样的明君,人家都喜欢在家办公,不爱旅游。(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

一顿话说出来,搞得唐太宗很没面子,皇帝可怜巴巴,只好解释说:

爱卿啊,我不是要去溜达,也不是要去旅游,而是因为我身体有点问题,太热的天气我受不了,天气一热,我就容易生病,所以我是要到九成宫去养病啊。(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

皇帝手忙脚乱好一顿解释,只解释的姚思廉心满意足,这位仁兄才算扬长而去,临走之前,手里还抱着皇帝赏赐给他的五十匹丝绸。

二十五史中的古代书(二十四史中的异类)(6)

(唐太宗李世民 形象)

当然,除了在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之外,姚思廉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编写《梁书》。

《梁书》,不是姚思廉从有到无写出来的,如果实事求是的说,《梁书》的作者应该是其父姚察和姚思廉。

因为他父亲在南朝梁,南朝陈,隋朝都上过班,而且都担任过太史令之类的职务,所以最早从南朝梁中期,姚察就开始修《梁书》了。

老爷子兢兢业业,从南朝梁时期一直修到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终于病逝,其子姚思廉接手父亲的工作,在唐初终于写完了《梁书》。

姚思廉写史,相比之前代,进步很大。

这位仁兄写东西,不爱铺张,不爱堆砌辞藻,而是行文简洁,有事儿说事儿。

他从来不信什么小道风传的奇闻轶事,对那种把某人某事吹的天花乱坠的野史,他也从不采纳,而是讲究实事求是的记录历史。

并且,在姚思廉的行为中,我们可以得见,他是个很有思想境界的人。

《梁书》中说“夫道不恒夷,运无常泰,斯则穷通有数,盛衰相袭”,意思是姚思廉认为王朝的始乱兴衰和天命是没有关系的,而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必然现象。

他又说“梁之亡国,虽历数斯穷,盖亦人事然也”,意思是说一个国家的灭亡,跟它历经时间的长短有关系,但总归还是因为人,因为个人的成败所导致的。

二十五史中的古代书(二十四史中的异类)(7)

(姚思廉 形象)

是啊,姚家从南北朝过度到隋朝,再从隋朝过度到唐朝,他们这几代人已经见了太多的战火纷飞,政权交替了,今日起高楼,今日宴宾客,明日楼塌了的事情在他们的眼里屡见不鲜,作为史官,他们对他们历经或者所处的王朝有了不同意义的理解。

理解生命,理解万事万物,理解时间的流逝,理解历史的变化,最终再和自己达成和解。

作者前几日还曾看过几页《梁书》,书中有这样一句,留在文章结尾,分享给各位读者:

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鬼神,畏之如雷霆。

要敬爱我们的父母,要看一看太阳和月亮,要如鬼神一般,内心坚韧,有雷霆力量。

贞观十一年,姚思廉病逝,太宗皇帝大为伤心,辍朝一日,哭声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