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一辈子做的正确的事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1)

一以贯之到底是什么意思?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一个人选好一个理念,能够把这个理念、这件事情搞清楚就更加了不起了,一个人选好一件事,一个理念,能够执行一辈子,做到这一步就是一以贯之。

曾子在这了解了,孔子一问,他就会心一笑,“唯”,他就明白了。别的人看不懂,到底孔子是什么意思?问曾子,曾子就回答“忠恕”两个字,什么意思?何谓忠恕?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这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谓恕。

这个恕道,子贡曾经问过孔子,能不能有一个字,我能够终身奉行的?夫子就告诉他,有!就是一个“恕”字。什么叫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自己不愿意,不能强加给别人。

所以“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如其心,你得站在别人那个立场上考虑问题。人家心里喜欢什么,你就得给人什么;人家心里不喜欢什么,你不要给人家,这叫恕,如其心。

在过去,人们只要一谈到“忠”,大多会狭隘地理解为忠于君主或忠于国家。其实,“忠”更强调内心的真诚,并且其内涵也要丰富得多。某种程度上说,“忠”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一辈子做的正确的事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2)

比方说,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亲相爱,对自己的职业尽忠职守,对他人托付之事竭尽全力等,就是“忠”在感情、生活、事业等方面的体现。对此,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人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至于“恕”,就是将心比心,己之所欲,推之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成人之美和宽容。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自己亲近和尊敬的人,我们很容易关怀宽容他们。可是,对方若是陌生,或是自己憎恨的人时,还能做到宽容吗?若是还能做到的话,那就说明你已具备了“行仁”的资格。

当然了,宽容并不是无限制的,它也是有底线的,否则无限度的宽容就会演变成纵容,到时候再想收场就有难度了。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忠恕之道”,在生活中可能会陷入困惑。

当我们怀着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无人赏识,这个时候还要不要忠呢?还有,倘若我们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遭受到对方无情的中伤时,又该如何做才是恕呢?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两种心态是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这种想法不是“忠恕”。

真正的“忠恕之道”重在内在的体验,强调“我这样做问心无愧就可以了,至于别人怎样说并不重要”。如果能正确理解“忠恕之道”的确切思想,就不会陷于迷茫。你一辈子能做到忠诚宽恕,也就很了不起了。

一辈子做的正确的事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