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理解方法 不只是字词的解释问题(1)

古诗理解字面意思,做到“六认清”

鉴赏古典诗词首先要读懂它的字面意思。如果连字面意思也没读懂,就没法弄懂它的深层含义。那么,要读懂它,我们前面提到一些基本的方法,比如了解背景、作者生平,看题目,结合诗歌下面的注解,将单音节词采用组词法等基本的方法,还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从哪些方面入手来理解呢?

一.认清句式

1.倒装句

诗歌的句式,像特殊的文言句式一样,有时候会有倒装的情况。具体有以下几种:

主谓倒装: 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 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

状语后置: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月下”是状语,后置到了谓语动词“敲”前面。

定语后置:如“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定语“高”后置到了“树”的后面。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应当为“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装。

2.省略句

(1)省略介词,如“海日生残夜”就省略了“于”。

(2)省略表比喻的关联词,如“浮云游子意” “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3)省略动词。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4)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应该同时反复出现的两个词或句子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皎皎)牵牛星,(迢迢)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上句省略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3.跳跃句

一般是因为省略形成的跳跃。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句子成分,抛开诗歌内容的表层联系,把过去和现在、开头和结尾、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等直接联系在一起。

(1)叙述层次上的跳跃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分为两个场景,前半段是咏雪,后半段是送别。中间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来承上启下。其中送别的场面诗人也是采用跳跃式: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从诗中“纷纷暮雪下辕门”来看,这场送别的宴会进行的时间是很长的,但诗中只有两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着意渲染一种异域情调。然后便跳到送行场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2)时间上的跳跃

  一种情况是将可有可无的时间历程略去,以突出主要情节,如《木兰诗》,重在突出替父从军为国保家的献身精神和不慕富贵的平民本色,所以战前战后详写,十年的战斗生活只用“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四句简单带过,这就属于时间上的跳跃。

第二种情况是把相关的时间并列在一起。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就体现了这一点。“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里的“巴山夜雨”是诗人客居四川时所看到的实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里的“巴山夜雨”却是诗人想象以后和友人相聚时的虚景。“巴山夜雨”在诗中重复出现,因其所指的时间的不同而造成现实、想象的跳跃。

(3)空间的跳跃

诗歌的跳跃,还有空间的跳跃,即把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或看到的景物并置在一起。

如王维的诗《汉江临眺》:其中“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在对照中,方位发生变化,由写“江”跳到写“山”,造成了一个方位空间的跳跃,形成了一种审美意境。

(4)时空的跳跃

诗歌的跳跃,更多的是时间、空间的同时跳跃。以宋朝词人蒋捷的《虞美人》为例,来分析时空的跳跃。“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首词利用了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移,把一个人一生的悲欢离合,以及往事如烟的无奈与悲凉写得一咏三叹,荡气回肠。

4.意象组合句(列锦句)

所谓 “意象组合”,又叫列锦,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却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

5.互文见义句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 就错了,应当把 “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 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二. 认清修辞。

古典诗词中常用比喻、拟人、借代、互文等修辞手法。如:李清照的《永遇乐》的头两句“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用的是暗喻,是说“落日如熔化的金属,暮云如璧玉相合”,加上个“如”字就好理解了。

三. 认清上下文的联系。

有些字词或因生疏,或因多义,该怎样理解,须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如:杜甫的《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依据前文的“清江”和后文的“抱村流”便可推知“一曲”并非“一支歌曲”,而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

四 . 认清古汉语活用现象。

古典诗词词类活用现象也普遍存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活用为动词是“吹绿”的意思。再如“水村山郭酒旗风”中的“风”字活用为动词是“迎风飘”的意思。

五. 认清字句背后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典故。

古典诗词还常常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和典故,这都需要识记,需要重视平时的积累,舍此别无他法。

六. 认清诗歌语言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文学语言往往有一些模糊性和多义性,不像数学里的3 2只能等于5那样,答案是唯一的。古诗词语的模糊性例如: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有人曾提出质疑说:“北方大雪时,大雁早南飞。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其实“飞高”就是“高飞”,因音韵的需要而颠倒了词序,是飞得无影无踪的意思,同成语“远走高飞”中的“高飞”是一个意思。

古诗词语的多义性例如:

“停车坐爱枫林晚”,“坐”是“因为”之意。

“独坐敬亭山”,“坐”就是“坐在”。

(end)

[握手][握手][握手][握手][握手][握手][握手][握手][握手][握手][握手][握手][握手][握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