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今天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天天论语笔记64忠恕之道 天天论语笔记64忠恕之道?下面更多详细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天天论语笔记64忠恕之道 天天论语笔记64忠恕之道

天天论语笔记64忠恕之道 天天论语笔记64忠恕之道

【原文】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学习《论语》,研究孔子学说的一个前提就是遵循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

我在讲《论语》的时候引用最多的话就是“一以贯之”。学习《论语》,研究孔子学说的一个前提就是遵循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我多次提到,如果你发现孔子错了,或者前后矛盾了,基本上可以肯定是你自己错了或者没有真正理解孔子之道。当然,孔子有些话放到现在社会中讲肯定不合适,这样的不合之处还很多。但这并不表示孔子错了,而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结果。他怎么能知道现在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虽然他说如果采用夏商周的礼制,就算过一百世也是可以预知的。(“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但他一定不知道他自己以及他的学说可以流传到现在。很多观点即使到现在也是完全正确的。比如对人本性的认知。很多观点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这是正常和必然的,一个两千五百年前的人说的话完全符合现代社会那才叫恐怖呢!

本章中孔子虽然没有提到“仁”这个字,孔子的道除了“仁”之外还有什么具有同等分量可以等同视之的呢?曾子在回答孔子话的时候只说了一个“唯”字,在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时,只用了“忠恕”两个字来解释夫子之道。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仁”的解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仁”,就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孔子一样。“忠恕”是曾子对孔子仁道的理解和解释,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高屋建瓴。不愧是孔子之后能立言成家的孔门大弟子之一。后世由此引申出“忠恕之道”,是曾子对孔子思想的重要贡献,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

孔子说他的道是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没说是什么道,曾子解释说“忠恕而已”。朱熹解释“忠恕”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孔子没有定义“忠”,但屡次谈到忠。忠是孔子教学的四大内容之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孔子要求一个人在修行君子的时候,言行、修身、从政、朋友之交、君臣之交都要做到“忠”。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其中之一就是“言思忠”(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做君子还要“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学而》);从政要“行之以忠”(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颜渊》)交友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颜渊》)”修养仁德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言行要做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卫灵公》)。君臣之交要“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孔子在《卫灵公》篇中自己对“恕”有一个解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可以终生奉行的德行。

曾子说夫子一以贯之的道不过是“忠恕”两个字罢了。说的人懂了,听的人也懂了,只是不知道你懂了没有!

道客村曰:

尽己之力谓之忠,

推己及人谓之恕;

忠恕而已夫子道,

一以贯之终身行。

【注释】

(1)贯:贯穿、贯通。也有解释为一直、习惯的。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2)唯:是。

(3)忠恕:朱熹: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仁道是一个基本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仁道,也就是忠恕二字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