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1)

陈仓山

1300多年前,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出土了10面巨石。令人不解的是,每一面巨石上都有大量的神秘文字,笔法奇异,无人能识。于是,流言四散,怪论频生。更有乡民闻风而至,焚香跪拜,惊为天赐之神物。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文人墨客趋之若鹜!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2)

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今宝鸡市石鼓山)的北阪,一牧羊老人发现了10面怪异的花岗岩大石。每一个都圆而见方,上窄下宽,高约3尺,中间微凸,模样奇特。因为形状像鼓,发现地又在陈仓山,所以当时人们称这10面巨石为“陈仓石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3)

陈仓石鼓上面的文字虽自成篇章,但又有一定的联系,将秦国国君猎祭活动的经过以四言诗的形式逐一雕刻,意在“刻石表功”、“托物远传”。根据诗歌的内容,这十只石鼓分别被命名为灵雨鼓、銮车鼓、田车鼓、汧沔鼓、车工鼓、吴人鼓、吾水鼓、马荐鼓、而师鼓、作原鼓。

灵雨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4)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5)

銮车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6)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7)

田车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8)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9)

汧沔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10)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11)

车工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12)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13)

吴人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14)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15)

吾水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16)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17)

马荐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18)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19)

而师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20)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21)

作原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22)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23)

由于石鼓上的文字记述了秦始皇统一前一段不为后人所知的历史,还是中国最早的石刻诗文,乃篆书之祖。因而石鼓身价倍增,文人墨客纷纷慕名而至,一窥究竟,并拓下石上的文字,遍寻名家研究,连当时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书法大家都惊叹于巨石上篆文的“古妙”!

安史之乱爆发,10面石鼓埋藏荒野!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24)

车工鼓

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763年),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逃往雍城躲避战祸。听到石鼓的传闻后,肃宗心生好奇,下令将10面怪石运下陈仓山,迁往雍城城南(后来的凤翔县城之南),与驻扎在这里的文武百官赏玩。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25)

吾水鼓

短短几个月后,叛军逼近凤翔,文武百官出逃,石鼓被仓促移至荒野掩埋,朝廷对外宣称石鼓“毁失”。一时间,天下人为之抱憾。

安史之乱平定,石鼓现身孔庙十缺一!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26)

汧沔鼓

“安史之乱”平定后,天下得以太平。公元806年,地方官吏查访到了石鼓的埋藏之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时任吏部侍郎)得知此消息后上书朝廷,请求将石鼓转移到京城太学府内妥善保管并重立其学术。可惜的是,韩愈的请求并未被朝廷所重视,上书的奏折也石沉大海。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27)

马荐鼓

公元814年,郑余庆就任凤翔尹,兼职国子祭酒,主掌国家学术教育。他偶然看到尘封已久的韩愈奏章,深深为之触动,重新奏请朝廷,希望能妥善保管陈仓石鼓。于是,曝于荒野的石鼓终于被移送到当地孔庙。可惜的是,由于一直被弃于荒野,其中作原石鼓莫名遗失。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28)

田车鼓

90多年后,曾经鼎盛的李唐王朝在接连爆发的战乱中坍塌,凤翔孔庙在战火中被焚毁,庙内所藏的9面石鼓也被人盗窃一空。

宋仁宗重金悬赏,凤翔知府造假获罪!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29)

銮车鼓

宋朝建立,宋仁宗查阅前朝遗留下的经史档案时,无意中发现了关于石鼓的记录,对遗失百年的陈仓石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不惜以高官厚禄相许,令天下有才德之士遍地寻访、查找陈仓石鼓的下落。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30)

作原鼓

时任凤翔知府的司马光之父司马池闻得此消息后,便竭尽心力去寻找传说中的10面大石,试图投君王所好。经过几番周折,司马池终于使消失百年之久的陈仓石鼓重见天日。只可惜,寻到的石鼓只有9面,早在唐末便已遗失的作原石鼓仍没有踪迹。心急的司马池邀功心切,私下遣工匠连夜采集相似石材,参照石鼓拓本仿制出一面假的“作原石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31)

宋仁宗

这一招果真让他得到了仁宗的褒奖,只可惜,饱学的宋仁宗与受命而来的名家学者们很快就辨别出了伪造的石鼓。司马池先建奇功受封赏,又因造伪欺君而获罪。

屠夫家中有发现,十面石鼓终团圆!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32)

9面石鼓现世,又经历造假风波,因而失踪的“作原石鼓”立即名动天下,坊间认为其价值能以一敌九,随即便引发了豪强们一掷万金寻找“作原石鼓”的风潮。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33)

1052年,北宋著名金石收藏家向传师重金求来一份太氏石鼓文拓本,将其与自己手中的其他石鼓文拓本进行对照时,意外发现这份拓本居然保留有“作原石鼓”的文字。经多方探查,终于查明这份拓本源自关中的太氏家族,最终向传师在太氏村庄的一位屠夫家里,找到了这面失踪了200多年,引得几朝几代人魂萦梦绕的“作原石鼓”。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34)

作原鼓残器

此时的作原石鼓已面目全非,上部已被乡民削去,中间被掏成凹状用来捣米,而上面断裂开的两道边被屠夫用来磨刀。石鼓上面的文字,更是被磨去了大半,损毁严重,仅余下半部的4行字。之后,凤翔知府连夜调集军兵赶往关中,护佑石鼓与向传师回到风翔,随即又将右鼓送往汴梁。至此,10面石鼓终得团圆。

金人掠夺弃荒野,陕西籍官员终觅回!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35)

灵雨鼓

公元1110年,“作原石鼓”被运抵京城后,10面石鼓便被正式移送至太学之内保存。随后,又被搬进了保和殿与宋徽宗朝夕相伴。日后,宋徽宗居然突发奇想,下令在10面石鼓上的文字槽缝之间填注黄金,为其装了金身。

靖康之变后,金人将宋室珍宝古玩掳掠一空,将它们带到燕京,剔除其中的黄金后,扔在荒郊野外。至此,石鼓第三次因战祸而遗失。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36)

而师鼓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联军攻破燕京(现在的北京),随军而至的御史大夫王楫于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掩藏在废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楫出身于陕西虢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与石鼓同根同源,深知它的意义重大,便将其保存于孔庙之中,并请专人看护。

而后的元、明、清3代,石鼓一直没离开过北京。康有为称颂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并自豪地宣称这10面巨石为“中华第一古物”!

蒋介石下令运往台湾,后因超重留北京!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37)

吴人鼓

10面石鼓在北京的安稳日子,只持续到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10面石鼓随着故宫的国宝不断迁徙,在南京短暂停留后又被艰难地运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这批石鼓又从重庆运回南京。运送途中险象环生,运载石鼓的汽车先后经历了两次翻车事故,10面石鼓险些再遭劫难。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38)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见大势已去,仓皇筹备撤退,将国宝文物大量地转运至台湾。此时,已被送回北京故宫保管的陈仓石鼓,被仓促运抵机场。但临近起飞时,飞行员却报告说,飞机已严重超载,无法保证飞行安全。经过一行人的再三商讨后,这10面石鼓只好留下,终得保全。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39)

陈仓石鼓及拓片(部分)

石鼓颠沛流离的命运,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一直紧密关联,它所背负的那些残断的历史,以及笼罩在身上的未解谜团,让它在跌宕的历史潮汐中更显独特与珍贵。

马未都讲解赏石标准(牧羊人发现10面巨石)(40)

陈仓石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馆,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2017年12月3日入选央视《国家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