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冉

好的纸伞在制作时选用山区的老竹做伞骨,经过严格的防蛀、防霉和防腐处理,才能历经恶劣天气而保持完好。纸伞工艺非常复杂,多达86道,从选料、劈骨、削骨、钻孔到上油、喷色、画花,每道工序都会影响成伞最终的品质。伞纸要铺三层,再以桐油或生漆涂纸,刷后晾干,干透再刷,反复几次,以增强其防水挡雨的功能。

纸伞的纸采用白棉纸,这种纸与棉花无关,因为手感绵韧洁白而得名,原料是桑皮,迎光看纸面有光泽,像丝绵质地。白棉纸常用来作书画衬纸,涂满桐油后可以防水,可以充当伞面材料,此外楮皮、檀皮等制成的皮纸拉力大,也专供雨伞制作。

南北朝时流行于北方的纸伞,到了唐代大为普及,并以伞的颜色来区分使用者的身份。福建福州的纸伞久负盛名,在巴拿马、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都获过奖。后来,纸伞的挡雨功能逐渐被布伞、尼龙伞取代,只作为工艺品或者舞台道具保存下来。

油纸伞可以遮太阳(雨天打纸伞夜晚挂纸灯)(1)

相比下雨天才受欢迎的纸伞,纸灯笼的接受度显然高出不少。一般的纸灯笼用竹条或木条为框架,用铁丝捆绑,构成的一个圆柱体,周边蒙上半透明的薄纸或细纱,中间点蜡烛。在古代社会,灯笼兼有装饰、照明和娱乐的功能。一般的照明灯笼样式简单,能够防雨透光即可。节日灯笼造型就多姿多彩了,例如元宵灯会中的走马灯,灯笼内的烛火点燃后,向上散发热气流形成动能,推动灯笼内的叶轮旋转,立于叶轮上的人或动物剪纸也不断围绕灯笼中心转圈,从外面看上去如同正在行进追赶。明将戚继光曾规定,夜间各军营应备用黄油纸糊成的铁丝照明灯,灯粗四寸、长一尺五寸。油纸灯还被制成不同颜色,军事行动中代表不同的号令。

20世纪初期,斯坦因在敦煌一个寺院中发现的唐代账簿中,记载了当时购买纸张花销的清单,“十四日,出钱一百文,买白纸二贴。”这些纸拿来干什么了呢?共糊灯笼38个,一些边角料用来补灯笼。⋯⋯另一月的“十三日,出钱六十文,买纸一贴”用来抄文历。由此可以猜测,当时糊灯笼的纸价是低于书写纸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