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不亡者寿”是这样解释的吗?

1,

什么人死而不亡者寿(是这样解释的吗)(1)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老子〉四章》第三章有这一句,课下注释是这样的: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什么人死而不亡者寿(是这样解释的吗)(2)

这个注释通不通?不通。

第一,“意思是”,然而前后意思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第二,“不朽”“有道”更是扯,这一则里没有这个。

2,

原文是: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前面讲自知自胜,比较好解释。

不好解释的是最后一句。

那么就胡乱解释一下,或者把什么地方的胡乱解释复制粘贴过来?

这是万万不可的——我的意思是,于教材是万万不可的。

实在不会可以空着,不注释。

不要把孩子们带偏了。

3,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一句,你别乱注释,很多孩子是能看懂的。

这句是个互文关系,意思是,什么是“久”、“寿”?——“不失其所”、“死而不亡”就是“久”、“寿”。

“所”就是所在、地方,“不失其所”,就是不失去自己的地方。

怎样“不失其所”?——自知、自胜嘛,前面说得明明白白。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能把握住自己,就会“不失其所”。这上下文是连着的。

而“死而不亡”呢?

——这个“亡”,意思是失去、丢失。

“不亡”什么?——看上半句啊,“不失其所者久”,就是那个“所”。

“不亡”即“不失”,宾语省略,承上半句而省,不失去自己的所在。

自知自胜,死得是地方,死得其所,就叫“久”、“寿”。否则就不叫“久”、“寿”。

这一则,讲的就是自知自胜的道理。

老子没有东拉西扯——我指的是那位古人。

什么人死而不亡者寿(是这样解释的吗)(3)

看不懂也罢,不要胡乱解释。

4,

一个注释其实无所谓,但是反映出什么问题?——不会结合语境,参照上下文来理解文意。

这是个最基本的阅读方法。

没学会这个方法,还是不要编写教材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