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诗歌能传颂千古,必定是它敲动了世上大多数人的心扉。

苏轼的诗词不仅文辞华美奇隽,还富有人生哲理及智慧,让人回味无穷。他在庐山上留下的名篇诗句,更是在近千年的尘世间流转回响。

苏轼游庐山写的五首诗(起初决意不作诗)(1)

一、初上庐山时,苏轼为何决心不作诗?

元丰七年,苏轼被贬谪黄州已经有四年零两个月。虽然是谪居,苏东坡在这里过得是十分的潇洒惬意,不仅把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受百姓爱戴,还结交了一大帮失意的文人墨客,天天饮酒吟诗、高谈阔论。除此之外,为了解决自家粮食问题,苏轼还开垦了一片“东坡农场”,亲自带领家人种菜种粮,现在已是瓜果累累,日子好不逍遥自在。

正当苏轼享受着这与世无争的悠闲生活时,宋神宗赵顼的一纸诏书打破了他的宁静。赵顼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华和品行,思揣着“乌台诗案”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是时候将苏轼调回自己身边了。然而,曾被苏轼批判过的大臣们却死活不同意让他回京,不得已赵顼只好下令让苏轼调任汝州,离京师近一些,同时生活条件也会比黄州好一些。

对于皇上的好意,苏轼却不太领情,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殆似小儿迁延避学。”觉得他自己就像孩子逃避上学一般,不太愿意面对这个调令。毕竟,作为一个有浪漫情怀的诗人,苏轼自认为更适合现在这种樵耕渔读的田园生活,抗拒尔虞我诈的官场日子。

苏轼游庐山写的五首诗(起初决意不作诗)(2)

但圣命难违,苏轼还是写了封谢表向赵顼谢恩,言语虽然客气恭顺,却掩饰不住地有些小牢骚,其中还用了“惊迫未定,梦游缧绁之中”这样的词句。苏轼的政敌们看了,又趁机在皇上面前诋毁他,说他对朝廷有意见,赵顼却一笑了之。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苏轼虽然是东山再起,但想到又要接近那个与自己个性格格不入的官场,他的心情自然不会太好。怀着这样的情绪,苏轼拖家带口地离开黄州,奔赴汝州。

途经九江庐山,苏轼心情并未多大好转,加上与参寥等好友分别,苏轼愁绪更浓,因此初上庐山时,虽然这里山谷奇秀让他应接不暇,但还是决心不作诗,他曾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

苏轼游庐山写的五首诗(起初决意不作诗)(3)

二、苏轼食言,庐山作诗自哂,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作为一个大文豪,在庐山这个风景独绝的地方,苏轼作诗的欲望就如酒鬼见到了美酒一样,不尽情豪饮一番心中就瘙痒难耐。尤其是庐山上寺庙里的和尚们得知大名鼎鼎的苏轼光临非常兴奋,互相奔走传告:“苏子瞻来矣!”于是大家都纷纷跑来目睹苏轼的风采,也极为渴望欣赏到他的惊世文采。

在众星拱月般的氛围中,苏轼心中豪情猛增,无数佳词妙句在胸中翻涌,不吐不快,于是将上山时立下的“不作诗”的规矩抛诸脑后,一首绝句脱口而出: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这首诗比较简单、写实,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在深山里意外发现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大名,并且还非常喜欢自己,这种荣誉感让他有些自鸣得意,同时也对自己之前“不作诗”的荒谬规矩觉得好笑。这首诗仿如一首充满画面感的民谣,言辞间洋溢着一股诙谐又自得的情绪,让人感觉亲切又趣味盎然。

这一破例作诗之后,苏轼对自己诗兴的束缚彻底释放了,在充满禅意的山水感染下,他的创作灵感如庐山瀑布般倾泻而出,一发不可收拾。紧接着,苏轼又是两首绝句。

其一: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这首诗相当朴实,直白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心中的所想所感。苏轼将庐山比作人,感觉与他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表达了苏轼对庐山似曾相识的亲近感觉,创作手法可谓别具一格。

其二: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蔼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在庐山。

这首诗,作者的思绪开始飘渺起来,描写了自己如梦似幻的感觉,表达出他对庐山长久以来的向往,而今梦想成真上了庐山,但更觉得如置身仙境中,有种在梦中般不真实的感觉。

上面这三首诗,类似于游记或感想,对于苏轼这种出口成章的天才来说,不过是手到擒来的“打油诗”,也就是用以自娱自乐,聊表心迹而已。

苏轼游庐山写的五首诗(起初决意不作诗)(4)

古时关于庐山景色的诗歌,早有珠玉在前,如徐凝的《庐山瀑布》: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徐凝这首诗将庐山瀑布描写得气势磅礴,用词新锐而且语意奇险,让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因此,这首诗历来被当作称颂庐山的佳作为世人熟知。

另外一首诗则更是如雷贯耳,它便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与徐凝的豪迈不同,而是独具李白诗歌仙气飘飘的画风,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九霄云外,在银河里遨游,诗歌虽然不霸气,但气势滔天,其格局是徐凝的诗坐火箭都追不上的。

对于李白与徐凝的诗,苏轼自然是知道的,但他对这两首诗的态度截然不同。正好,开元寺的老和尚请他赠诗一首,苏轼就借题发挥,写下一首绝句表达自己对两位前人诗歌的态度:

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对李白与徐凝描写庐山瀑布诗,苏轼心中只认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而觉得徐凝的《庐山瀑布》是首“恶诗”,爱憎之分明可见一斑。

苏轼游庐山写的五首诗(起初决意不作诗)(5)

三、苏轼描写庐山的诗充满人生哲理与智慧

我觉得,苏轼当初上庐山时立下“不作诗”的规矩,恐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心高气傲的他心底憋着一口气,不想自己的才华输给李白或徐凝,干脆就不作诗。而今,他“不作诗”的规矩已破,无论如何也要语不惊人誓不休了。

于是,苏轼在庐山仙气缭绕的山水间盘桓了十数日,酝酿感情,最后积数日之见闻及自己半生之感悟写下一首让世人为之叹服的绝句《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对于这首诗,诸位都是在熟悉不过了,不用我过多地解读。用词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真的是用尽了苏轼半生的沧桑阅历凝练出来的人生感悟,充满了哲理与智慧。

若说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位列仙班的浪漫民谣,苏轼的《题西林壁》则是一首皈依佛门的偈语梵音。两首诗如两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傲立在庐山之上,让世人仰止。

苏轼游庐山写的五首诗(起初决意不作诗)(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