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复仇”

引子:不是盲人看不到这个世界,是世界没有带给他们光明。

印度电影成功的复仇(无所不能盲人复仇)(1)

在大众逐渐陷入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审美疲劳之时,宝莱坞逐渐成为点燃国内电影市场的进口之光,从《摔跤吧爸爸》到最近的《无所不能》,印度电影既赚足了票房也赢得了口碑。印度电影以其流畅的叙事和丰富的情感内核打下坚实的观众基础,除了一以贯之的歌舞元素,对当下社会现实的揭示也成为最近印度电影表现的主题之一。

印度电影成功的复仇(无所不能盲人复仇)(2)

同样的盲人题材与女性性侵事件作为载体让《无所不能》的整体观感更像是《调音师》与《一个母亲的复仇》的结合版。不得不说,如今的印度电影对“复仇”这一题材的把握已经是驾轻就熟,即便如此《无所不能》还是在一些方面做得相当不错,比如正邪关系的建构,黑恶势力如何勾结权力,或者说如何把权力本身很好地展现,电影对于这一节铺陈上的耐心,有助于观众开启代入模式;还有复仇故事的融入,使得在爱情与复仇两种元素的叠加中将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展现地更为生动,最大程度地触发观众的情感神经;再者是对底层人物故事的书写,影片选取盲人这一弱势群体,进而通过盲人的生理弱势将人性的恶与社会制度的残缺不断放大。

印度电影成功的复仇(无所不能盲人复仇)(3)

情绪随故事而动是对《无所不能》最好的解读方式了,影片前半段的浪漫爱情与后半段的暗黑复仇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影片的画面风格上也形成极大的视觉冲击,但因为深爱所以悍而无畏又让影片浑然一体。单从影片的主题与制作来看,可以看出导演是花费很多心思的,但影片的细节部分还需要再次推敲,过于戏剧化的情节设置让影片整体略显浮夸。合适的戏剧化,可以在关键时刻为电影锦上添花,能推进情节发展乃至深化主题,而过分的戏剧化则使得整个影片落于造势的俗套。例如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男主角还有不少在听觉、嗅觉与触觉等感官方面的细节刻画,以及不少关于盲人群体依靠智慧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生存的画面展现,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这种细节的描写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超出盲人身体极限的打斗场面,连贯流畅的武打动作似乎就算是个正常人也很难做到,难道导演选取盲人为表现主体的初衷不是应该花费更多的篇幅去展现作这一群体是如何依靠智慧获得应有的权利保障么?回到影片的人物塑造,片中关于女主角苏皮莉亚的形象建构也成为整部影片的亮点之一,导演努力想打破传统印度电影中保守隐忍的女性形象,苏皮莉亚作为《无所不能》中着重刻画的女性形象,思想成熟、经济独立、婚姻自由,成为当代印度社会中的新女性形象,在饱受凌辱之后,她没有选择隐忍,而是积极面对她更像是一个勇敢的女战士,在第二次遭受暴行后,苏皮莉亚选择以死亡的方式换取丈夫罗汉的心理解脱,这也是促使罗汉走向复仇之路的直接原因。死后的苏皮莉亚不断以“心灵导师”的形象出现在罗汉的生活中,这在以往的印度电影中是较为少见的,以女性的牺牲唤起男性的成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反思,至少这一点可以看出导演对印度女性所处社会地位与所赋予的教化功能的思考。

印度电影成功的复仇(无所不能盲人复仇)(4)

从《调音师》到《一个母亲的复仇》再到《无所不能》,我们不难发现这几部电影中都有一群不作为的警察的形象出现,作为影视作品中出镜率最高的执法形象,警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正义与法制的化身,尤其在印度这样一个强奸案频发的国家,警察这一形象的建构更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感色彩,成为压迫与剥削的代名词。弱势群体与强权的碰撞,利益的诱惑使得法制体系在权贵与金钱面前彻底瘫痪,取而代之的则是底层民众更为激烈愤怒与失望。

印度电影成功的复仇(无所不能盲人复仇)(5)

除此之外,为了更加契合“无所不能”这一影片主题,导演还将“声音”这一特殊元素融入影片之中,这一元素的加入也将整部影片的基调转向了惊悚与刺激。罗汉作为影片中的复仇者,不再是传统电影中孤胆英雄般的复仇者形象设置,而是依据其配音演员的工作特性经过缜密的设计完成复仇,这种盲人运用声音展开复仇的设计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足以为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观影体验。基于爱与正义的复仇往往最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再加之这是一场关于盲人的爱的复仇,这一切都使得《无所不能》充满了极强的人文主义关怀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印度电影成功的复仇(无所不能盲人复仇)(6)

尽管影片的逻辑设置上仍有缺陷,但《无所不能》用一种最为“血性”的表达直指当下印度社会女性性侵案频发的原罪,同时借以残疾人群体隐喻政治体系的畸形与社会制度的溃败,而整部影片最精彩的设置则是以边缘人物的反向价值观带出“众人皆盲”的深度核心,如同罗汉所说:“这世界多完美,众人皆盲。”

印度电影成功的复仇(无所不能盲人复仇)(7)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一影一话 谱人世虚实

俱是覆舟风雨 书字可抵愁

公众号团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戏剧影视学

终南影话 电影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