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庆幸自己这两天静下心来看《唐朝的故事》,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开满鲜花的花园,散发清香,吸引你进入,徜徉其中并心驰神往,乐不思蜀,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唐朝文化史读后感1500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唐朝文化史读后感1500字(读唐朝的故事有感)

唐朝文化史读后感1500字

很庆幸自己这两天静下心来看《唐朝的故事》,一本好书就像一个开满鲜花的花园,散发清香,吸引你进入,徜徉其中并心驰神往,乐不思蜀。

“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以轶闻为纬,不尚虚诬” 。这本书的原著是蔡东潘先生,他是我国近代重要的历史学家和演义作家。记述了从公元618年李渊起兵到907年朱温篡唐称帝二百九十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五部,第一部是贞观之治,第二部开元盛世,第三部安史之乱,第四部苟延岁月,第五部天下大乱。作者以史学家冷静睿智的笔触带我们领略了伟大的唐朝帝国从艰难建立,兴盛繁华到日落西山苟延残喘历经22代皇帝,最后在历史的长河中灰飞烟灭的全过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让人感慨唏嘘,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任何人无论是李世民这样的千古名君还是篡位弑君的朱温都无法阻挡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伟大进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者对李世民非常偏爱,的评价非常高,评价到:唐太宗李世民一生建立了许多不朽功业,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皇帝之一。他写到:“他一向轻财仗义,喜欢交朋友,加上人长得高大健壮,善于骑射,真的是英姿勃勃,不同凡响。”这样的少年英雄谁人不喜欢呢?玄武门之变中,面对手下谋士们的力劝早做决断时,作者写道:“李世民道:都是手足兄弟,怎忍心下手?”,又“默然不答”写出了李世民对待手足兄弟的仁慈和宽厚。然而,“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时势造英雄,李世民最终挑起天下兴亡的重任,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开启了大唐的兴盛。同时,作者也客观地评价再英明的皇帝也有其缺点,而李世民最大的缺点是好色,“为色所迷,明知故犯,无法割舍武媚娘”以至于有以后 的武则天篡夺唐室,代替李家王朝。我觉得这一切也许都是历史天意吧!同时高宗李治太过优柔寡断,纵情声色也是非常重要原因吧。

作者用“阴险狠毒”评价武则天,写出了对武则天的厌恶和排斥。同样作者也用对武惠妃、韦氏,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甚至是倾国倾城的杨贵妃这些女人的评价很差,描述她们丑陋的私生活一面,评价她们野心勃勃,淫乱后宫,祸国殃民。表达出一个字:“乱”。大有痛恨这些红颜祸水,宫闱之乱从而引发朝堂之乱,天下大乱。

但是作者又用赞美褒扬的笔调写出了很多忠心臣勇将,如:让太宗感叹“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魏征,勇救太宗的征西大将军薛仁贵,为人正直,点醒武则天立储的难得良臣李昭德,辅佐武则天的名臣狄仁杰,开元盛世中明相姚崇,在安史之乱中数次从容退敌的郭子仪和李光弼,淡泊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佐肃宗平乱和代宗锄奸的谋士李泌,......他们刚正不阿,无私为国家,两袖清风平天下,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尊敬。

在这本书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晚唐乱世中的诗人才子,大散文家韩愈流离抑郁;喜好游乐,好色,一直未获重用,抑郁而终的杜牧;看到了以写字启发皇帝要正心为政的大书法家柳公权.....

安史之乱以后的大唐帝国,元气大伤苟延残喘,更像一锅乱粥,潘镇割据,各自为政,战乱不断;朝堂之上无良将,宦官和奸佞小人当权,出现牛李党争,甚至宦官弑君的“甘露之变”;当政者不思朝政,贪图享乐无暇顾及百姓生死,且贪服丹药大都短命,天下一片乱世局面。糜烂的局面,民不聊生,导致天下农民大起义。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这首诗显示出他志存高远,代唐称帝的雄心与风采。作者赞赏了黄巢的高远志向,但是也指出了农民起义军的思想局限,“然而,只过几天,黄巢军就渐渐放肆起来,开始四处骚扰,见了富贵人家更是任意抢掠,黄巢予以禁止。”由于自身阶级地位的思想局限,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最终目的不过是以暴力代替暴力,以强盗代替强盗,烧杀抢虐,贪图享乐。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引,所以无法维持到手的江山。最后在各路唐兵的讨伐镇压下失败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在农民大起义的风暴骤雨冲击下的唐王朝,也是千疮百孔,岌岌可危了。到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又一段历史又将拉开序幕。

人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的人,会在历史的书卷上留下浓墨淡彩,背逆时代发展潮流的人,终将被历史短暂抛弃,留下臭名昭著或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今天的中国,一群智慧勇敢的人民也在用汗水书写历史。兴盛我中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