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这种动物,现今在胶东半岛虽难觅踪迹,但过去还是相当常见的。民间有不少传说,都与之相关。本文要讲述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约为清代中后期,地点是在登州府栖霞县的铁口社。

铁口社,因社内的铁口村(有名的牟姓聚居地,这支牟姓迁居栖霞较早,元代将领牟全即出自这一家族)而得名,其范围与后来的铁口乡(现已并入)重合度比较高,大体是北靠山(峆垆山脉)、南临河(外夹河)。

民间故事挖墙脚的来历(清代栖霞县铁口社)(1)

即便在现代,刚才提到的北边那片山区也不算人口稠密,而在清代,当地的人烟就更加稀少。有狼出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某一天,有位名叫牟逢泰的男子,在进山砍柴时,就不幸遇到了一头狼。

牟逢泰具体是铁口社哪个村的人?史无明载,但从名字来看,应该也属于铁口牟氏这一大家族。他从小丧父,生活贫困,长大后无力单独成家,只能与老母亲相依为命。而老母亲的身体又多病,因此他必须每天进山砍柴,寒暑不辍,以此卖些钱来养家。此前进山,均平安无事,不料这次砍柴,却遭逢意外。

砍柴之人虽都携带刀具,但终非习武打猎者,独自陡然遇到狼,难免心怯神慌。牟逢泰当时就是这一状态。

可能也正因为牟逢泰手里有刀,狼没有立即攻击,双方彼此对峙起来。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牟逢泰的体力和精力不断消退,局势逐渐危急。

民间故事挖墙脚的来历(清代栖霞县铁口社)(2)

又过了一会儿,牟逢泰感觉无法坚持,自己想必要命丧狼口,不禁情绪崩溃。他仰天哭泣道:“这下再也不能照顾母亲了。”

话音落下,“奇迹”发生了—原本那头凶狠的野狼,像是听懂了他的话而产生怜悯,竟然转头离开了。牟逢泰从绝望中回过神来,连忙下山赶回家中。

此事在村里传开之后很快引起轰动,在那个观念传统的年代,很多人都认为这不是一件巧合,而是有“天意庇佑”。

民间故事挖墙脚的来历(清代栖霞县铁口社)(3)

原来,牟逢泰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大孝子,其家虽贫,但赡养母亲却不遗余力。老人年纪大了容易糊涂,其母亲可能就因此而忘记了现实的家境,时常想吃肉馅的蒸饺子。而牟逢泰为了尽量满足她的这一愿望,每次赶集卖了柴都会去买些肉,挂在扁担头上带回家。久而久之,人们看到他这一形象就知道是要孝敬母亲,对此既觉敬佩又觉不可思议,便给牟逢泰起了个“痴孝子”的绰号。

此次牟逢泰能全身而退,大家都猜测是他之前的行为感动了上天,这才暗中下令狼不得吃孝子。

这则故事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历史上应该确有其事,因为清代《栖霞县志》对此就有记载。只不过,县志收录此事,并非是为了突出“狼”,而是为了倡导“孝行”了。当然,从侧面也不难看出,当时狼在胶东乡村还是很常见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