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Beck)发展出来的认知治疗法的基本论点与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有许多相似处。认知治疗法和理性情绪行为治疗法都是主动的、指导的、有时间限制及有结构性的治疗法,这是一种洞察治疗法,强调认知以及改变负面的思考与不适当的信念。
贝克疗法的理论论点是,人们的感觉与行为取决于他们如何建构其经验。他的研究工作独立于埃利斯,但两者对于协助当事人了解与放弃自我挫败认知的目标是一样的。贝克与埃利斯曾交换过彼此的意见,贝克推崇埃利斯引进“人们的信念是可以理解的”的基本观念,以及甚至能说服怀疑者相信“认知因素是改变感受与行为的一条途径”;埃利斯则推崇贝克思想极为清晰,研究工作对于心理治疗有很大的贡献。
贝克认知疗法的理论模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片来源: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李不言主编)
贝克认知疗法的几个要点:
1. 三大类功能失调性假设
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人们早期经验形成的“功能失调性假设”或称为图式,决定着人们对事物的评价,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准则,而不为人们所察觉。一旦这些图式为某种严峻的生活事件所激活,则有大量的“负性自动想法”在脑中出现,进而导致情绪抑郁、焦虑和行为障碍。
贝克把功能失调性假设归纳为三类:①成就(需要成功、高的操作标准);②被接纳(被人喜欢、被人爱);③控制(要左右事物的发展变化,要成为强者等)。
2. 七种歪曲认知(逻辑推理错误)
贝克坚信有情绪困难的人倾向于犯一种特有的“逻辑错误”,即将客观现实向自我贬低的方向歪曲。
(1)主观推断:没有支持性的或相关的根据就做出结论,包括“灾难化”或在大部分情境中都想到最糟糕的情况和结果。
(2)选择性概括:仅根据对一个事件某一方面细节的了解就形成结论。在这一过程中其他信息被忽略,并且整体背景的重要性也被忽视。这其中所包含的假设是那些与失败和剥夺有关的事件才是重要的。
(3)过度概括:由一个偶然事件而得出一种极端信念并将之不适当地应用于不相似的事件或情境中。
(4)夸大和缩小:用一种比实际上大或小的意义来感知一个事件或情境。
(5)个性化(个人中心化):个体在没有根据的情况下将一些外部事件与自己联系起来的倾向。
(6)贴标签和错贴标签:根据缺点和以前犯的错误来描述一个人和定义一个人的本质。
(7)极端思维(二分法思维):用全或无、非白即黑的方式来思考和解释,或者按不是-就是两个极端来对经验进行分类。
3.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
(1)识别负性自动想法。主要由求助者完成,要求将自己遇到事情后的所思所想即刻记下来,对其中经常出现的、消极的念头进行总结。如“我真没用”、“我又让父母失望了”、“这种事都做不好,我无脸见人了”、“我怎么总做不好”等等。这些消极的想法貌似真实,却经不起逻辑的检验。
(2)识别认知性错误(歪曲认知)。为了识别认知错误,咨询师应听取和记下当事人的诉说的自动化思维以及不同的情境和问题,然后要求当事人归纳出一般规律,找出其共性。随着能够分析和识别自身的歪曲认知和图式,患者会逐渐认识到情境/事件-自动想法-情感行为反应之间的关联,并尝试着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应用新的认识替代原有的不良认知和图式。
(3)真实性检验。找到求助者的认知曲解后,咨询师同求助者一起对这些预测、推论和假设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合乎实际和真有道理进行检验和辩论,并鼓励求助者对自己的信念进行调查,以验证其正确与否。经过真实性检验,当事人可能发现,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他的这种消极认知和信念是不符合实际的,从而动摇原先的信念。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
(4)去中心化。部分焦虑症患者感到他们是人们注意的中心,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他人的“评头论足”,因此,他们一直认为自己是脆弱的、无力的。治疗过程中可以要求当事人故意不按以前的方式行事,结果发现很少有人会去注意自己的言行。
(5)监控抑郁或焦虑水平。许多慢性甚至急性焦虑患者往往认为他们的抑郁或焦虑会一直不变地存在下去,但事实上,这些情绪的发生是波动的。鼓励当事人对抑郁和焦虑的水平进行自我监控,促使当事人认识情绪波动的特点,增强抵抗抑郁或焦虑的信心。也是认知治疗的一项常用技术。
文章来源:李不言主编《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