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孟子常见的一句话产生了激辩:“天将降大任”之后,到底是“于是人也”还是“于斯人也”?,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语励志名言解析?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语励志名言解析(天将降大任斯人)

古语励志名言解析

最近关于孟子常见的一句话产生了激辩:“天将降大任”之后,到底是“于是人也”还是“于斯人也”?

人民教育出版社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课本,均为“是人”。从汉石经到四库全书刻本,也同样如此。然而,多个网络调查显示超过90%的人相信自己当时学的是“斯人”。如何调和这种显得怪异的矛盾,难道这个世界的时间线真被动过了?

一些人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受当时港台影视剧台词的影响,或是因为受某个版本引文的影响,先入为主以“斯人”覆盖了“是人”,从而产生“新的集体记忆”。而这两个因素的任何一个,真能产生如此超高比例、超大面积的影响?值得怀疑。

个人认为,原因或是下述两个中的一个。

一是除了人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本,还有各省出的各种其他版本的语文课本,或使用的是“斯人”。而且,这是孟子的名篇,大家当年首次接触未必是初中语文课本,也许在小学“思想品德”之类的课本中就有接触,然后这些课本使用的或是“斯人”。比如,某个小学语文课本要阐释“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引了孟子的这段话用的是“斯人”。

总之,认为是“斯人”的绝大多数人,很可能当年首次接触的就是“斯人”,而不是把“是人”误记为“斯人”。

当然,孟子原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个说法并没有解释“斯人”作为异文起源于何处何时,所以仍需要进一步解释,见下一条。

二是绝大部分课本确实是“是人”,然后大家记忆中的“斯人”确实是因为产生了记忆覆盖,但原因在于除课本之外各类作品的引文基本都是“斯人”,是异文的传播优势而不是每个人的错误记忆导致了这种记忆覆盖。

这就有必要考察“斯人”的异文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影响面有多大。现在一些名家名作显然不是首个使用“斯人”的。傅斯年用的也是“斯人”,这就更有意思了。周星驰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使用“斯人”辗转受这些人的影响概率很低。这其实给我们一个提示,这个异文出现得很早,最晚时点是民国,或可以推到明清或更早。

这种异文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斯人”远远比“是人”常用。如《论语》,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又如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传统挽联中常有“斯人已去,风范长存”。一组同义词,高频词对低频词有竞争优势与传播优势,从而发生了替代。

上述两个原因都有可能,但根本原因是一致的,还是在于高频词“斯人”对低频词“是人”的替代效应,习惯势力的影响能影响这么长时间、这么大面积,令人叹服。

可见,哪怕这样的孟子名篇,都可能由于习惯势力产生异文,而大家可以长时间习焉不察,认为异文才是正宗。更进一步,这段名篇,常见的句读是值得商榷的,根源仍在于习惯势力导致的误读。已有一些学者指出,惜乎动摇习惯势力是很难的。

常见的如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都是四字短句,结构都是动词(1字) 代词(1字) 名词(2字),接下来的“空乏其身”也是四字,似乎很合理,但结构是动词(2字) 代词(1字) 名词(1字),明显与前三句不一样。而且,此句之后的“行拂乱其所为”是六字,“行拂乱”三字有些奇怪,解释起来也显含糊。

有鉴于此,更合理的句读可能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都是五字短句,结构都是动词(2字) 代词(1字) 名词(2字),对仗完美。

身行是一个词,在词典有若干义项,除了“亲自执行”(昔者司城子罕相宋,身行刑罚,以威行之),“只身行走”(身行万里半天下)之外,有“操行、品行”之意,如《荀子》:仁人之用国,将脩志意,正身行。又如正身行、广教化、修礼仪,以美风俗(贾谊),这一义项也适用于“空乏其身行”,意思是用窘迫困乏来考验其操行。

或者更简单,身行可解释为亲身的行为或由身体发出的行为。又或者,身行与所为对仗、互文,一个意思,指的都是个人的行为。这些也同样解释得通。

是的,习惯势力尤其是集体性的习惯势力,影响能这么大,让孟子名篇产生异文并覆盖原文,并且让大家相信异文才是原文,也让其值得商榷的句读长期稳定流传下来。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社会现象与心理现象。

陈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