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和豫剧祥符调

孙兴

封丘是戏剧之乡,是豫剧祥符调发祥地。一百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戏剧薪火相继,永不熄灭。戏剧大家辈出,群星灿烂。艺苑奇葩,争奇斗艳。在漫长的两个世纪以来,光耀菊坛。

豫剧与曲剧越调相同点(封丘和豫剧祥符调)(1)

从封丘走出的豫剧大师闫立品

一曲民间歌谣里唱道:

“万里黄河一百道弯/这第九十九道就在咱封丘县/封丘县土地长盐碱/还出了一百八十台小窝班/大弦戏,唱黑脸/坠子梆子响连天/祥符调,好婉转/凄切哀痛二夹弦/唱出生死与离别/唱出忠良与权奸/唱出了名角儿一大班/延德、金玉、大鳖妞/素真、立品、小火鞭/《秦雪梅》、《包青天》/《西厢记》、《窦娥冤》/《打金枝》、《白蛇传》/唱红了乡,唱红了县/唱红了咱万里黄河岸/东到江苏南徐州/西到关中大平原/北到沧州邯郸府/南到信阳、驻马店/……

豫剧与曲剧越调相同点(封丘和豫剧祥符调)(2)

从封丘走出的豫剧名家金不换

歌谣唱出了封丘的地理、民风、戏班数量、戏剧种类、菊坛名伶、演唱剧目以及戏班活动的范围。歌谣中的“小窝班”指的就是戏班。旧时封丘的戏子倡优,一般都是夫妻、父子、兄弟、姊妹同做伶人,他们大多同在一个戏班,属于“一窝亲”,因而称“窝班”。“豫剧祥符调”就发端于这种“小窝班”,而“小窝班”的重要基地,就是现在的封丘县曹岗乡清河集村。

豫剧与曲剧越调相同点(封丘和豫剧祥符调)(3)

从封丘走出的豫剧名家范静

清河集村位于封丘县城东南四十里处的背河洼地。奔腾咆哮滔滔东去的黄河,在这里突然拐了个弯,而后滚滚北上,直奔大海。拥有数千口人的清河集村,就坐落在这个被称为黄河“豆腐腰”的湾子里。

豫剧与曲剧越调相同点(封丘和豫剧祥符调)(4)

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一块多灾多难的土地。土地贫瘠,民不聊生。黄河泛滥频仍,人民苦难深重。

据史料记载:自金朝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至1949年新中国建立,七百多年间,黄河共发生大的泛滥53次,其中有35次发生在这里。特别是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的那场灭顶之灾,直到今天,经历了那场灾难的人仍记忆犹新:农历八月初十,每秒23000个流量的黄河洪峰,冲垮这里低矮的堤坝,洪水喷涌而出,淹没了黄河北岸三十万亩农田,154个村庄,倒塌房屋17000余间,300余人被洪水吞没,十万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豫剧与曲剧越调相同点(封丘和豫剧祥符调)(5)

黄河决口,老百姓流离失所

但这里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虽然贫穷,但这里却民俗淳朴,文化底蕴深厚。从清河集渡河,西南行四十余里,即到七朝古都开封。

千百年来,古都开封就是中原腹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厚重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造就了这一方人,既质朴豪放又文雅细腻的民风。这里的文学艺术比较发达,各种文化娱乐项目应有尽有。从文人雅士的诗词、歌赋、到田夫野老的民谣、俚曲,品种繁多,异彩纷呈。可以这样说,肇始于宋代红红火火的勾栏瓦肆,盛极一时的元明杂剧,直到清朝中叶产生在这里的豫剧,它们都是一脉相承的。这个传承地的代表就是清河集。

豫剧与曲剧越调相同点(封丘和豫剧祥符调)(6)

豫剧陈派第三代传人关小凤

在地豫剧早期繁衍发展的范围,历史上有“内十处、外八处”之说。所谓内十处包括:祥符(即今开封县、封丘县一部分)杞县、陈留(现属开封县)、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兰封(属兰考),黄河北岸的封丘、阳武(属原阳)、延津、滑县、长垣等地。

豫剧与曲剧越调相同点(封丘和豫剧祥符调)(7)

封丘每年都举行戏曲大赛

到了清中叶,经过优胜劣汰地历史选择,豫剧集中在了黄河北岸的清河集、黄河南岸的朱仙镇这两个点。两地首开办正规豫剧科班的历史先河,并逐步发展成为培养豫剧专门人才规模最大的两个阵营。

豫剧科班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豫剧,由松散零碎的中原民间俚曲小调,开始向正剧大剧的脱胎换骨地转化。

当时在中原地区曾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儿:“来的戏班不用问,不是许门就是蒋门。”

豫剧与曲剧越调相同点(封丘和豫剧祥符调)(8)

封丘人爱看戏

许门就是指清河集的许家科班。蒋门是指朱仙镇的蒋家科班。后来,蒋门科班到处迁徙,逐渐演变成豫东调、沙河调等,失去了蒋门科班原有的意义。而清河集许家科班却一直比较稳固,坚持在原地办学百多年,形成了规模,为豫剧日后的发展壮大奠定了理论与人才基础。

豫剧与曲剧越调相同点(封丘和豫剧祥符调)(9)

由于清河集当时隶属于原祥符县,因而许门科班所创立的豫剧唱腔,被后世称之为豫剧祥符调。

作者简介 :孙兴,男,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封丘县政府办公室、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政协等。著有长篇小说《天光云影》,散文集《蓦然回首》、《文化感悟》、《草根杂记》,文史专集《封丘概览》、《封丘艺苑撷英》、《陈桥兵变史话》等。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戏曲学会会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