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米蔡”,宋四家中苏东坡的书法位列第一。这位北宋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大书家,他挥毫书写的绝大多数是自己的诗文,但是也有例外,据说他曾经用大字,洋洋洒洒书写了韩愈的一首诗《雉带箭》,还把它挂在墙上。可见他对韩愈这首诗的推崇程度。这么一说,一定勾起了各位的好奇心,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韩愈的这首诗:

原头火烧静兀兀,

野雉畏鹰出复没。

将军欲以巧伏人,

盘马弯弓惜不发。

地形渐窄观者多,

雉惊弓满劲箭加。

冲人决起百余尺,

红翎白镞随倾斜。

将军仰笑军吏贺,

五色离披马前堕。

韩愈生平简介成名诗(韩愈的打猎诗雉带箭)(1)

当时,韩愈三十出头,在徐州武宁军节度使张建封的幕府工作。这个张建封并非等闲之人,他是唐朝中期的名臣,唐德宗时期的右相。说到右相,那会不会还有左相呢?有!唐朝一直设有左右丞相,左丞相,指的是在皇帝左手站立的丞相,称作副相。右丞相,是在皇帝右手站立的丞相,称作主相。张建封是右相,当然就是主相了。史书中说他自幼尚武,慷慨豪放。在徐州任上时,喜欢打猎。韩愈的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这位张将军的一次狩猎。

诗的起句说:原野上点起了用来惊动和驱赶猎物的猎火,围猎者悄无声响,静静的观察着周围的动静。野鸡刚被火逼出草丛,又被空中盘旋的猎鹰吓得到处躲藏。这两句写狩猎的一个前奏,看似不经意着笔,但它达到的效果却不同凡响。静兀兀:狩猎者沉着冷静,静等时机。出复没:野鸡惊慌失措,逃来逃去。仅仅六个字,画面感很强,一静一动,那种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一下子就出来了。

将军一出场就气场十足,“将军欲以巧伏人,盘马弯弓惜不发”,为了让观猎者一睹他高超的箭法,他骑在马上拉弓搭箭,驰骋回旋,却并不急于把箭射出去。这两句看起来好像又是一处闲笔,它接着前面的等待,还是在等待,等待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读到这里,读者的心被紧张得悬了起来。这两句用意很深。大战在即,将军策马回旋,成竹在胸,从容镇定的神态跃然纸上。

在极尽铺垫之能事后,诗人笔锋突变:雉惊弓满劲箭加,在野鸡惊起的一刹那,将军会挽雕弓,一箭中的。“惊”“满”“劲”“加”,这四个字连续推出,紧凑简练,干脆有力,又是在诠释前面那句“将军欲以巧伏人”。这个“巧”字,不仅指射箭的精巧,更主要的是写人的智谋,写将军运筹的巧妙。“加”,和黄袍加身的加,用法相同,箭加于猎物身上,意思就是射中了猎物。

接下来的描写,又好像游离于主笔之外了,由于发箭时使出了强劲的功力,箭的冲力带着野鸡冲向人群,野鸡在挣扎中又飞出百余尺远,之后才歪歪斜斜跌落下来。表面上看是写猎物被射中后的挣扎,实际还是赞颂将军箭术之“妙”。

“五色离披马前堕”,是描写野鸡最后堕于马前的情景。按理说,这句应该放在“将军仰笑军吏贺”的前面,可如果这样,就太平淡、太在意料中了,不能不说这是诗人的匠心独运。将军“以巧伏人”大获成功后,他仰天大笑,这里面有得意之笑,有豪爽之笑,也有一方统帅的豪横之笑,写得非常传神。

这首诗篇幅不长,只有十句。把惊心动魄、曲折激烈的一场围猎写得兴味盎然。难怪同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轼,会亲笔书之,悬于墙品玩了。我们都知道苏轼有一首“千骑卷平冈”的《密州出猎》。唐朝韩愈的《雉带箭》和宋朝苏轼的《密州出猎》,一诗一词,于文坛交相辉映,令世人仰视称道。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