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提起柳宗元,我们可能就会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提起韩育,我们可能就会想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提起欧阳修,我们可能就会想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提起王安石,我们可能会想到一名叫仲永的神童后来泯然众人矣的《伤仲永》。提起苏洵,我们可能想到的他是苏轼的父亲,有名的“三苏”之一,提起苏辙,我们可能会想到他是苏轼的弟弟。提起苏轼,我们可能会想到他的诸多传世经典文学作品以及东坡肉。但是当我们提起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时,我估计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一头雾水,一脸黑线。“谁啊,这人是谁啊,唐宋八大家有这个人吗?”这肯定是大多数人对曾巩的反应。既然如此,那曾巩为什么能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八是个吉利数字,把曾巩拿来凑数吗?如果有这种想法,那可真就大错特错了。

唐宋八大家曾巩名气最低(唐宋八大家的透明人)(1)

曾巩

曾巩,1019年9月30日即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九出生,1083年4月30日即元丰六年四月十一逝世,字子固,江西抚州南丰人, 出生于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后居临川,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在古文理论方面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王安石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认为:“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他“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曾巩年少出名,从小天资聪颖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能读书,脱口能吟诵。其家中祖上时代为学者,父亲见曾巩如此好的天赋就将曾巩逐渐介绍给各位大家,到了二十岁,曾巩名声已经传播到四方。

虽然曾巩天分不浅,年少成名,但是在科举路上却不是一路平坦。原因在于他很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屡次不中。连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都看不下去了,说:“有司所操,果良法焉?”意思就是,连曾巩这样的人都不能录取,考试不能所采取的标准真的是好方法吗。终于在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

曾巩在18岁时,就曾随父亲赴京,就采访过欧阳修,欧阳修非常欣赏他的文章。后来在自己主持的会试中,还录取了曾巩。欧阳修作为当时的文坛盟主,对曾巩非常喜欢,他曾说过,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曾巩)为喜。可见欧阳修对曾巩的喜爱,而且作为文坛盟主,他要选择自己的继承人继承这一地位,在欧阳修没有遇见苏轼之前,已经内定合适人选就是曾巩。

事实上,历史上曾巩的名气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南宋时期,由于理学家的推崇,曾巩的名声已经超越了苏轼,而且之后又持续受到明代唐宋派、清代桐城派等主流文学派别的一致推崇,一直红到了民国。只是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后,因为审美与观念的问题,曾巩才会被冷落。

火了800年的曾巩又被冷落了100多年,这是历史的选择。当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曾巩,我们就会发现,能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绝不是浪得虚名。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随着思想与审美的变化,曾巩可能还会在火一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