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有篇所谓的小爆款,我内心当然是欣慰的(露出会心的姨母笑)。但昨天也出现了小规模的“脱粉”,有位关注者在秒退之前给我留言:“你之前写出来的所谓财经类文章,一点意思也没有,还是多写点社会和八卦吧。”

感谢您的耿直,但恕我不能完全接受。我开这个号的目的,是在做好中国梦的基础上,给热火朝天的大A股挑点刺……这是个很有意义的事。我们这一生,多少需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对吧?

而且,我也不是专业的社会调查类新闻记者,在撒狗血、卖情怀的套路上缺乏天赋,所以,社会八卦类的文章可以有,但暂时不是本号的主流。

当然,我保证一周至少出一篇轻松话题。如果是因这个原因而关注公号的朋友,就当你关注了一个周更的懒人号罢。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对排名问题和历史地位的反复讨论,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天性之一。大到谁是最伟大的君王、小到清华蓝翔哪家强。连我的球迷小侄子都能和我头头是道地分析,三次元(NBA)中谁是GOAT((Greatest of All Time,历史最佳球员),二次元(《灌篮高手》)中的泽北与牧绅一谁更有统治力。硬是把我唬得一愣一愣的。

而自从9月2日宣布设立北交所以来,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迅速浮出水面:北交所是不是中国版的纳斯达克

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对比:傻傻分不清北交所(1)

9月15日晚从某搜索引擎抓取的112篇北交所相关报道,分析主要关键词的频次特征

尤其是昨晚(9月17日)北交所第三批规则出炉、投资者门槛被显著降低之后,关于北交所VS纳斯达克的话题热度遽然攀升,更有某证券交易平台声嘶力竭地大喊:

北交所开板,会不会像纳斯达克市场设立那样带来几十年的长牛效应呢?

这不禁让人想起2年前科创板开板时,媒体、机构、散户热议的“科创板距离纳斯达克有多远”的盛况。而对A股历史稍有了解的人们都知道,2009年创业板设立时,纳斯达克的帽子也曾不分容说地按在其头上。

但冷静下来,实事求是地从资本市场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创业板与科创板都没有完全地达到官方所期望的高度。那么,北交所会是一个例外吗

❶ 纳斯达克意味着什么

自千禧年以后,纳斯达克突然之间就被国人所熟知。因为它总是与高科技、新经济、年轻的财富神话联系在一起。

但其实早在1971年,(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表(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s,略缩为NASDAQ)就已经成立,它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使得交易可以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直接进行(而不限于交易大厅),先进的交易手段为市场交易者提供了优越的硬件支持

但激活市场交易的更主要原因,在于纳斯达克采用的竞争型做市商交易制度。它与纽交所沿用的垄断型做市商制度相比,具有活跃交易量、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价格发现等优势。因而受到二级市场各交易方的青睐。

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对比:傻傻分不清北交所(2)

而在一级市场中,纳斯达克的层级上市制度适合不同阶段、不同规模公司的上市要求。

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对比:傻傻分不清北交所(3)

例如,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对于财务指标与流通性要求都是最严格的,对应的上市企业大多是最优质的高科技公司;而底层的纳斯达克资本市场采用较低的上市标准(如财务指标中,市值500万美元,所有者权益400万美元),服务于众多小型企业,同时转板制度又给了它们后续发展提升空间。

因此,纳斯达克在发行与交易两方面都显示出制度层面的优越性,在短短二十多年内,就成为与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纽交所相媲美的顶级交易所。

当全面梳理一遍纳斯达克市场后,你将更加被它达成的全面成就所震撼:

① 在成立之初,纳斯达克的主要目的是规范场外交易以及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机会。结果,通过先进的交易方式和优异的竞争型做市商制度,纳斯达克活生生地做出了一个上市公司超过5500家的全球第二大交易所。这么庞大的规模基数已经直逼整个新三板市场(注:截至2021年9月17日,新三板挂牌公司为7281家,其中基础层有5967家,创新层有1248家,精选层66家),纳斯达克担当得起“中小企业摇篮”的称号;

② 主打“高科技股”的纳斯达克是科技类公司的首选上市地。在2021年上半年成功IPO的美国公司中,分别有60%、68%、93%的科技、消费和医疗类公司选择纳斯达克上市。纳斯达克的“含科量”是科创板难以企及的;

③ 即使在头部上市公司的分布方面,纳斯达克中也存在着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一干巨头,对拟上市公司的影响力与示范效应无与伦比。

❷ 向纳斯达克学什么

所以,或多或少存在着先天不足的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其实是很难与纳斯达克这样的“全能型学霸”展开综合竞争的。而即使是在各自的“发力点”(板块/交易所的行业定位),这三位学生也有很长的路要走。

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对比:傻傻分不清北交所(4)

对于科创板而言,学习纳斯达克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与之正面竞争,把最优质的上市资源“出口转内销”。而在这方面,科创板需要在制度设计上直面一系列历史问题,例如尚未完全解决的VIE构架(可变利益实体,也称为“协议控制”,即不通过股权控制实际运营公司而通过签订各种协议的方式进行),以及初步解决了的“同股不同权”、 红筹架构等安排。这些经验教训将为留住、培养全球性明星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对于创业板而言,虽然市场准人门槛是降低了,但板块对于行业和商业模式的包容度其实是较低的。在开板后的近10年中,每年顺利发行上市的创业板公司都不足100家,一级市场的“源头”供给紧张,直接影响了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表现,呈现出来就是创业板的活力不足。这一现象直到创业板注册制试点后才得以改变,2021年上半年,创业板首发上市企业达到85家,接近去年全年上市数量。创业板的开源深耕工作仍将是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

因此,看起来潜力巨大、真正有望向纳斯达克看齐的,是即将开板的北交所。

首先,科创板与创业板均是现有交易所之下的特殊子板块,受到的牵掣更多;而北交所在行政级别上就压这两位前辈一头;从交易所体制看,与采用会员制的沪深交易所不同,北交所采用公司制,在管理制度上更符合市场需求(纳斯达克、港交所等都是公司制)。

其次,北交所更兼“一张白纸好作画”的优势,在制度设计上发挥空间更大。对于新设的北交所而言,交易所在起步阶段就与科创板、创业板等同(如注册制、开户条件等),再加上独有的分层制,这是与纳斯达克深层次竞争的基础制度。

其实纳斯达克在成立后的很长时间内都是典型的二板市场:流动性较差,对优秀上市公司吸引力不够。直到11年后(1982年),纳斯达克进行了首次分层,把认可度高、流动性大的一批企业(如苹果、英特尔)划分至新设的全国市场,这一示范效应陆续吸引了微软、甲骨文、思科等优质企业。而在2006年开始的二次分层后,新设立的全球精选市场已成为高科技行业的最高标杆,特斯拉、Facebook、Paypal等顶级公司纷纷来投。可以说,市场分层、打造“顶流名片”对于扩大纳斯达克的市场影响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目前,北交所符合自动转板的66家精选层企业中,就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特征。例如规模最大的三家公司市值均超过了百亿(贝特瑞、连城数控、吉林碳谷的市值分别为720亿元、261亿元和100亿元);但同时,市值低于10亿元的公司达15家(市值最低的殷图网联仅5.93亿元)。此外,在员工人数、财务状况、研发投入方面,精选层公司之间的差距也相差甚远。因此,当北交所进一步发展,上市公司达到一定规模后,甚至可以考虑在交易所上市公司中模仿纳斯达克,进行再次分层。

再次,在提高流动性方面,根据9月17日公布的北交所第三批规则,北交所对机构投资者准入不设置资金门槛,个人投资者资金门槛为50万元(直接降低至科创板水平),这对北交所而言是重大利好。

从过往历史看,有市场调研机构研究表明,在经历了2016年的“熔断”惨剧后,A股活跃散户账户的平均交易金额约为5万元。横向对比一下,创业板自从实施10万元门槛后,交易活跃度保守估计下降了至少30%。因此有券商估计,北交所个人投资者的门槛从100万元降至50万元,吸引的开户人数将达到3-5倍,这是提振北交所流动性的关键。

❸ 后续关注的问题

北交所三套规则的公布,向人们展示了基本的运行框架。但其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首先是,坚持转板制度表明了党和政府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基本态度。

在宣布设立北交所当日,就有资深投行人士(如王骥跃)对停止转板制度报以期待,因为大规模转板无异于对交易所的持续性抽血,不利于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的正面竞争。但最终的制度设计上还是强调完善转板制度,强调多层次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丰富企业成长路径。

这意味着顶层设计者的出发点,并非打造“三足鼎立”的交易所、鼓励同质化竞争,而是全国一盘棋地让金融服务于实业,让整个产业链及处于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企业都有机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发展

一个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中小企业随着自身成长,依次从基础层、创新层、北交所、沪深交易所获得融资(中间或有跳级)。这是贯彻“资本市场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宗旨,而不是为了培养出发达到极致的资本巨兽。

其次,承接基础性融资功能的北交所,依然有留住优质公司的渴望。

从纳斯达克的经验看,苹果公司的示范效应对于交易所的发展与定位至关重要。这同样适用于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在“能人”带头下全县市进军同一产业、恢复高考后“一窝一窝地出大学生”都是很生动的例子。

而且从社会网络角度,优质公司对关联公司上市选择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例如,一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私密经验和隐性信息(其交流仅存在于网络内部,极少有公开信息),会不会导致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客户企业上市选择时的优先级改变?而当处于同一社会网络中的同行业公司都进行同样选择时,交易所的行业标签就确定下来了。当年硅谷的发展、纳斯达克的互联网标签就具有这样的偶发性与必然性。

所以长期看,北交所还是非常需要培育并留下最优秀的上市公司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北交所里,哪家公司可能重现当年纳斯达克的苹果公司,或者创业板中宁德时代的传奇?目前来看,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用正负极材料生产商的贝特瑞似乎颇有潜质。截至9月18日,该公司720亿元的市值傲视精选层同侪,而且研发实力上佳(拥有近4000名员工,包括47名博士),公司自2015年新三板挂牌以来涨幅高达224.75%,成长性被广泛看好。

总之,北交所今后的发展,一方面要坚守定位、扎实服务于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为代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不打折扣地完成政府与领导交予的光荣任务;另一方面则要在资本市场发展的大潮中以点促面、低调发育,不放弃与沪深交易所分庭抗礼的终极野望。

如此,中国版纳斯达克或可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