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先进》篇第十二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说的是子路向孔子问“鬼神”和“死”,没想到孔子并没有给予回答,而是用反问的方式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好鬼神?”“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从表面看,好像是孔子不考虑“鬼神”和“死亡”;从本质上,是因为子路是一个不善于、也不适合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所以,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就这样避而不答,希望他先将“事人”和“生”这类眼前的事情做好再说实际上,孔子对这两个问题都是有思考、有观点的如,对“鬼神”,孔子的主要观点是:“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祭神如神在”(《八佾》)总体看,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比较务实的:不推崇,也不排斥;因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以神道设教”(《易经•观卦》)对“死亡”,孔子同样有自己的思考,只是认为不适合对子路这样的弟子讲解罢了如果是其他比较合适的弟子,例如子贡,他是会讲解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未知死焉知生的深刻含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未知死焉知生的深刻含义(如何理解未知生)

未知死焉知生的深刻含义

《论语》《先进》篇第十二章:“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说的是子路向孔子问“鬼神”和“死”,没想到孔子并没有给予回答,而是用反问的方式说:“没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好鬼神?”“不知道生,怎么知道死?”从表面看,好像是孔子不考虑“鬼神”和“死亡”;从本质上,是因为子路是一个不善于、也不适合思考这些问题的人,所以,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就这样避而不答,希望他先将“事人”和“生”这类眼前的事情做好再说。实际上,孔子对这两个问题都是有思考、有观点的。如,对“鬼神”,孔子的主要观点是:“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祭神如神在。”(《八佾》)总体看,孔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比较务实的:不推崇,也不排斥;因为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以神道设教”(《易经•观卦》)。对“死亡”,孔子同样有自己的思考,只是认为不适合对子路这样的弟子讲解罢了。如果是其他比较合适的弟子,例如子贡,他是会讲解的。

事实确实如此。汉朝刘向的《说苑·辩物》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赐,欲知死人有知无知,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由于子贡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弟子,而且他问问题的方式也比较聪明,不像子路那样简单直接,而是问:“人死了以后是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呢?”于是孔子回答说:“(子贡,我是很为难的啊。)如果我说人死了有知觉的话,恐怕那些孝子贤孙就会将很多东西陪葬而影响他们的生活啊;如果我说人死了没有知觉的话,就会有那些不孝的子孙会抛弃不葬的啊。子贡,你要知道人死了以后有知觉还是没有知觉,等你死了以后慢慢就会知道了,那时也不晚啊!”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睿智、又多么幽默的人啊!和我们通常认为的、一个经常板着面孔教训弟子的严肃老师的形象,相去何其远也!

和“未知生,焉知死”的观点形成鲜明对比的,应该是:“未知死,焉知生”。虽然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人明确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但是,读过《庄子》的人,应该有这样的印象:庄子就是一个对死亡进行过深入思考的人。正是通过阅读《庄子》,让很多人深入思考了死亡,同时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生。所以,我认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就是“未知死,焉知生”。人和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就是由对待死亡态度的差别,从而引出的对待人生态度的差别。让我们好好学习孔子,也好好学习庄子;正确地认识生和死,既善待生,也善待死,做到“善死善生”,才是完美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