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孙为刚

有些美食,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人们口味的嬗变,消失已久,但是还会顽强地存留在一些人的记忆中,“起馏”(音)便是其中之一。

这种名叫“起馏”的胶东民间传统食品,到底是哪两个字,我也说不准,查遍手头所有字典、词典,也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写法。之所以把它写成这两个字,是我根据这种食品的形状、口味和大致的工艺过程想象出来的。

酸酸的,甜甜的,横断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蜂窝眼,这是起馏给我留下的深刻记忆。

大锅盖菜谱(满满的一锅起馏呈现在面前)(1)

发糕资料图

记得大约十几年前,著名作家峻青先生来烟小住,我去住处看望他,闲谈时峻青说起,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起馏这种东西了,目光中流露出深深的怀念。

老人期盼的目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便在港城大宾馆、小餐馆甚至街头巷尾的小吃摊,一路打听,最后均以失望告终。直到老人离开烟台,也没吃上记忆中的起馏。

从那以后,老人家对起馏期盼的眼神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许久以来挥之不去。每念及此,我的心头都会留下淡淡的遗憾。

从此,我便注意从网上查,在民间访,对胶东民间的起馏逐渐有了一些了解。

起馏的近亲大概是发糕。发糕是一种以糯米粉为原料,经发酵蒸制而成的大众化饼类食品,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其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白如玉,闻之鲜香扑鼻,食之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最大的特色是在制作过程中加入适量糯米酒发酵,营养丰富,尤其适合老年人、儿童食用。

关于发糕的来历,史料记载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有一天,一位农家小媳妇在搅拌蒸糕粉时,不小心碰翻了搁在灶头的一碗酒糟,眼看酒糟流进米粉中,小媳妇急得想哭,可又不敢作声,怕遭公婆责骂,只得忐忑不安地把沾了酒糟的米粉依旧拌好放在蒸笼里蒸。谁知歪打正着,由于酒糟的发酵作用,这一笼发糕蒸得特别松软可口,还有一股淡淡的酒香。于是,口味独特的发糕大行其道,广泛流传。

胶东的起馏与南方的发糕均为发酵食品,发酵过程乃至形状也大同小异。以笔者之见,起馏或许就是发糕在北方的变种,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原料和口味。

大锅盖菜谱(满满的一锅起馏呈现在面前)(2)

起馏的主要原料是玉米。如何变着法儿将不受人待见的粗粮玉米做成全家人都爱吃的食品,胶东的农家主妇们可是伤透了脑筋,以玉米为原料做成起馏,大概是胶东农家妇女的一大发明。

起馏的制作工艺大致是这样的。先将玉米粒在水里浸泡两三天,吸饱水分、变大变软后,放到石碾或石磨上碾磨成稀溜溜的玉米浆(如用玉米面,则省去这道工序),然后掺上一定数量的白面,再加上“老面”(酵母)发酵。面开后,再将剥了皮的熟地瓜捏成地瓜泥,掺入其中再次发酵。

等到再次发酵完成后,就可以上锅蒸了。将发酵好的玉米面均匀地摊在铺了高粱叶或麦秸秆的笼屉上,还有的人家在一层玉米面中间夹一层干地瓜面,摊平摊匀后,有的人家还在上面嵌入大枣和花生。

因为做一次起馏比较费时费力,为提高效率,起馏一般都做得比较厚(大约有10毫米)。经过略显漫长的蒸制过程,一大锅松软可口的起馏就可以出锅了。

掀起锅盖,满满的一锅起馏呈现在人们面前,金黄色的表面上散落着紫红的大枣、粉红的花生,随着热腾腾的蒸汽,一股酸溜溜、甜丝丝的味道迅速弥漫在农家小屋里。

这是起馏特有的味道,也是起馏与发糕的最主要的区别。

大锅盖菜谱(满满的一锅起馏呈现在面前)(3)

发糕以甜、香、软糯为主,而起馏,除了甜、香、软之外,还有一股淡淡的酸味,这种酸,不是醋的那种酸味,也不是食品过期变质的那种酸味,而是面食发酵过程中有些过(俗称发大了)而又不是太过的那种满含酵母味的酸味。这种酸而不过、甜而不腻的感觉,是判断起馏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一个主妇手艺高低的重要标准。

起馏出锅前,要用刀切成大小适宜的方块,凉透后放进陶罐或柳筐里,以备日后食用。

虽然原料还是玉米,但是因为加了白面,掺了地瓜,制作过程比一般的饼子、窝窝头要复杂许多,属于典型的粗粮细作,因此起馏比一般的玉米饼子更好吃。在漫长的冬季或是青黄不接的春天,农家孩子们手里举着起馏边吃边玩,是那个年代胶东农村常见的情景。

时至今日,起馏离我们已经很久很远了。许多年轻人恐怕都不知起馏为何物了,但许多老人们依然怀念它,怀念它布满蜂窝眼儿的形状,怀念它酸酸甜甜的味道。

以现代营养学的观点,起馏也是不错的食品,经过充分发酵的粗纤维,酸中有甜、甜中带酸的口味,对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现代人来说,也许是一种很好的调剂和补充。

最后,说句题外话,假如有商家愿意重新拾起这种已经消失的工艺,开发这种传统民间美食,说不定还会受到一些人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