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明显提高肉鸡日增重。1950年,美国FDA正式批准饲料中使用抗生素。多年来,抗生素对畜禽疾病防治、促生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世界上生产的抗生素有60余种,其中50%以上用在畜牧业养殖上。

我国每年抗生素生产总量中,46.1%用于畜禽养殖业生产。有研究员曾指出:养殖业滥用抗生素现象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尤其从2010年开始,一种对绝大多数常用抗生素耐药的超级细菌的诞生和蔓延,更引起了人们对滥用抗生素的反思,人们渴望发展无抗养殖、生产绿色、安全食品。

为什么畜禽养殖中限制激素应用(无抗养殖在畜禽生产中的作用)(1)

1抗生素的概念

近年来,畜禽养殖业规模化、产业化迅速发展,畜牧养殖业传统养殖方式与生态结构的缺陷,其生态条件、养殖密度以及防疫条件等,使大多数养殖业存在着畜禽疫病频发而滥用抗生素严重,养殖环境日趋恶化等,成为我国养殖业重点关注的大事。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代谢过程中,将初级代谢物质通过酶促反应,转变为结构复杂的次级代谢物,干扰、破坏生活的细胞生长、发育功能的一类化学物质。

2抗生素的作用机理

抗生素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阻扰病菌的蛋白质合成及细菌酶活性,阻止病菌的大规模繁殖,达到杀菌作用。据研究,抗生素的抑菌方式,病菌仅通过改变一种基因,就可对抗抗生素的攻击,当外界环境不利于致病菌某种蛋白质的合成,这种遗传蛋白质的变异的几率就会加大,导致耐药病菌的产生。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畜禽动物对抗生素药物的依赖性、抗药性以及药物的残留问题。对此,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受到人们格外的重视。抗生素进入机体肠道中,致病菌经抗生素作用后,可抑制病菌繁殖,但并不会彻底消失,经一段时间后,有害菌很可能在大规模占领肠壁后,形成优势菌群。养殖户若仅考虑使用超剂量抗生素,随之而来的是肠道菌群结构崩溃,动物机体对疾病抵抗力越来越差。治疗疾病时,抗生素剂量也就会不断加大,造成许多病菌产生了耐药菌株,并不断异化,以致于一些病菌产生明显基因突变,即产生所谓的超级细菌或超级微生物。耐药病菌产生后在不断进化,抗生素的类型和作用强度的生产发展,加剧病菌的进化过程。如今,耐药菌的进化升级总是出现在新一代抗生素产生之前。畜禽、牧业应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药物,替代抗生素的新型生物酵素制剂是唯一科学的选择。

为什么畜禽养殖中限制激素应用(无抗养殖在畜禽生产中的作用)(2)

3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滥用抗生素使一些人畜共患耐药性的致病菌和变异的病原菌传播给人类,导致人畜共患病例骤增。近年,全世界已知的人畜共患病超过200种,其中有100多种动物疾病,能直接传染给人类,使人类的病原菌也产生了耐药性的超级病菌。

畜禽动物滥用抗生素,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越来越差,治疗疾病时,抗生素使用剂量也不断加大。长此以往,养殖业就陷入疾病与抗生素用药的恶性循环之中。人们因长期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肉、奶、蛋制品,又导致人体内微生物的抗药性增加,如早些时候人体注射青霉素20万单位,就可获得明显治疗效果,近年因抗生素广泛滥用,治疗量达到120万单位以上。仅此,足以说明,抗生素对人体和动物体存在严重的危害性。

4无抗养殖的必要性

当今,全世界各国养殖者已意识到滥用抗生素,导致畜牧业出现严重的问题。许多国家已开始停止使用抗生素的养殖方式,如瑞典于1986年首先宣布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生产饲料添加剂;丹麦也陆续禁止多种抗生素作为生长促进剂使用。至2008年,养猪生产中,抗生素使用量减少50%;2006年,欧盟成员国全面停止使用所有抗生素和生长激素。

我国养殖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畜禽产品质量的需求不断提高,致使我国养殖业的生产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我国养殖产业链的延伸,广大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需求,饲用抗生素替代物——生物酵素的问世,获得了广大养殖群体的认可,经过养殖业全体人员努力,畜牧业无抗养殖一定会迅速健康地发展。

为什么畜禽养殖中限制激素应用(无抗养殖在畜禽生产中的作用)(3)

4.1 养殖环境生态恶化

畜禽饲养过程中,畜禽排泄物处理是一项大工程。据统计,1999年,我国畜禽粪便重量约为19亿吨。如以存栏万头的肉猪场为例,日排粪尿、污水量达100多吨,猪场排放的污水,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固体分别超过国家标准53倍、76倍、14倍,粪便污染造成了空气污染。如何防止畜禽养殖生态环境的恶化,无抗养殖方式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畜禽呼吸作用及粪便、饲料、垫草的发酵、腐败,放出NH。、H。S、CO、CO:、CH。等有毒有害气体,各种病菌滋生、蔓延,致使空气相互传播,饲养环境逐渐恶化,导致畜禽呼吸道疾病迅速传播,控制难度越来越大。畜禽排泄物、污水,如未经生物处理,则大量病原微生物和氮、磷等养分直接排人河、湖中,严重污染水源,呈富氧化现象;如引进农田,破坏土壤和植被生态平衡。

4.2 畜禽疾病频发,养殖风险增大

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养殖技术的科学性不齐、环境净化处理不力、滋生大量病菌,导致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疾病多发、频发。据统计,每年因疾病死亡的生猪约占养猪总数的8%~10%,其中多数是因传染病而致死。以往常见的猪瘟、猪流感、伪狂犬病等常发病仍呈上升趋势,一些新发的疫病又时而发生与传播,如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猪场为了控制生猪疾病,大量使用抗生素药物,造成抗生素药物残留,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养殖业科学化进程。因此,养殖业必须走无抗养殖的科学之路。

4.3抗生素、兽药的滥用

近来,部分养殖场为了减少养殖动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超量使用抗生素、激素、防腐剂、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大量的实践证明,抗生素、药物的滥用,一方面增加畜牧业生产养殖成本;另一方面,过量抗生素会在体内积累,导致机体内残留、中毒、过敏的危害,并在机体内培养耐药性病原微生物,从而增加了治疗畜禽的难度和医疗费用。

5 生猪的无抗养殖

无抗养殖是运用生态学技术、微生物和营养学原理,指导畜牧业饲养过程,使用不含抗生素、激素、精神药物、防腐剂、色素、瘦肉精等药物的无抗生物发酵饲料,采用生物酵素全程替代抗生素、药物。运用无抗养殖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实现源头无抗、过程无抗,生产安全、营养、美味,无抗生素药物残留的畜禽产品。畜牧业生产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大效益高度统一。

无抗养殖,必须坚持标准化生产、资源化利用、减量化处理、无害化处置、生态化发展的原则,不但要加强对生产物品监管,规范饲料生产经营行为,杜绝抗生素、违禁兽药、添加剂的使用,使畜牧生产过程更加科学、规范,而且还要加强对养殖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维护养殖业的良好环境。

5.1 源头无抗

养殖品种:要求品种保持相对稳定的种质特性,联合大型养殖企业,合作开展无抗猪养殖工程,防止因种质退化,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引种保障: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引种检疫,经检查确定健康合格后,方可繁殖、育肥。

饲料无抗:使用无抗饲料,从源头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利用现代生物发酵技术,用生物酵素中大量有益活菌代替抗生素及药物,从根本上解决抗生素药物残留问题,应与大型饲料企业联合开发无抗饲料。

添加剂安全选择:全面推广生物酵素系列产品中动物专用酵素,杜绝抗生素、激素、精神药物、防腐剂、色素、瘦肉精等有害添加剂的使用,防止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起内源性感染,防止耐药性超级细菌的产生,对人体造成危害。

5.2 过程无抗

预防病害: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使用微生物制剂保健治疗,恢复健康的猪可归入无抗猪。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快速早期诊断疫病,早发现、早治疗;如发现流行性疾病,经保健治疗,未恢复健康,进行隔离处置。

无害化消毒:猪体和畜禽舍消毒应确定无毒害、无残留、无害化消毒。全程使用环保酵素,对畜舍消毒,利用以菌治菌的原理,抑制有害病菌滋生,降低氨、氮有害气体的排放,预防疾病发生,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

控制污染:养殖场粪便、垃圾、污水、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避免严重污染水源,破坏土壤结构,危害生态平衡。应用微生物发酵工程,建立有机肥料发酵场,将猪场废弃物制成液肥或固肥,节能减排,实现生态牧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养殖全程无抗生素使用。

5.3结果无抗

出栏猪无抗:养猪场出栏猪须经检测无抗,持检验检测报告方可进入屠宰,即无抗猪。无抗肉:屠宰后的猪肉,须经检测和品质报告。无抗畜禽产品:肉、蛋类加工成畜禽产品,须有无抗标识,方可进入市场。

6 讨论

无抗养殖是科学、规范的养殖技术,一方面要求养殖环境要符合养殖动物的生态学原理,养殖动物的品种应保持相对稳定的种质特性;另~方面要求养殖结果应提供健康的养殖产品,保证人类食品安全,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发展无抗养殖是我国畜牧养殖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