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技术成长路(成为高手的技术)(1)

这条复利“科学励志”的公式你一定听到过吧——只要每天进步1%,一年下来就会有37倍的增长,你会变成更好的自己;而反过来,如果每天滑坡1%,一年下来才增加0.03倍……

可是现实却不是这样的,我们会沮丧地发现,即使每天进步一点,也没有像励志公式上说的那样一年增长37.8倍。

好像我们的努力和收获不成正比。

古典在《跃迁》这本书中写到:

发挥天赋、追随热情,你一定会很幸福,但未必能改变世界;

刻意练习1万个小时,你会进入心流,持续突破,但未必能成为公认的高手;

全心全意打磨一件事情,你会获得宁静,但未必能够创造价值。

好像的确如此,人们迫切希望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尝试了网上说的各种努力的方法,似乎并没有几个能成为真正的“牛人”。有时候不禁问自己:自己那些真正高手的距离到底是什么?

在《跃迁》中我找到了答案:这个时代的高手,几乎都有一个特点——他们既懂得如何驱动自己持续地努力和积累,也懂得借助社会和科技趋势放大自己努力的收益。所有这些取得大成就的人,最明显的共同特点,就是阶段性的非线性成长,跃迁式的上升。每隔几年,他们突然上一个台阶,眼界、想法、能力、调用的资源和身价都完全不同。

获得百倍收益的关键,并不是百倍努力。每个时代的高手都在利用社会和科技的底层逻辑撬动自己,实现跨越式的成长。

头部效应:站位比努力重要

有两个小故事我们或许都听过:

哪座山峰是世界上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那第二高峰是?

谁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那谁是第二?

讲真的,如果不是去上网查阅资料,第二高峰和第二个踏上月球的人我根本都不知道。

假如有一棵观赏性很强的草,它长在花坛里,就会得到人们的赞赏和养护,长在路边,就会遭受行人的踩踏,长在稻田,就会被农夫拨除。位置不同,命运不同。

以草观人,“努力”就是从杂草变成好草的过程。如果有两个人通过同样的努力都成长为了“好草”,那么最终决定他们命运差异的往往是各自处所的“位置”。

你肯定不愿意自己努力修炼了一辈子,最终成为一个默默无闻者。

一旦你成为某个领域的头部,那么就开始产生正向反馈——微小的优势会带来更多的名声,名声会给你更多的机会,更高的收益。这又让你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继续扩大优势,最后的结果就是头部的人获得更高的增长率。

如何找到自己可进入的头部

《跃迁》中提到了三个原则:

  1. 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做一件事,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要因为有价值才去做。先确定高价值的,再思考优势。《跃迁》这本书的作者古典老师,原本是读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后去了新东方做英语老师。后来又做了职业规划师。高手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去思考价值,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可以是积累的。)
  1. 思考差异化优势——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价值越高的领域竞争越激烈。这个时候就可以搞差异化竞争,找一个细分领域,努力成为小山头,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知识IP很火,而且是高价值的,你看见别人做一个《好好说话》的专栏火的一塌糊涂,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利用差异化,做为一个《好好说情话》《好好说瞎话》,这个机会就很大,模式结构都很清晰,内容也很焦。真正的高手会发很长时间,观察好几个赛道,观察游戏规则,赢家的玩法。对比自己的实力到最好的优势角度切入,他们知道这种处处都有机会,很多不属于自己。)
  1. 从身边的头部做起,从鸡头变凤头。——如果你在一个小团队里,就先团队的头部。再小的头部,都有巨大的效应,推动你去下一个头部。(找到头部是一个持续观察和思考的过程,一个距离你太远的领域,你根本看不到真实的信息和对手听到的全是传说段子或者别人希望你听到的东西,这些信息只能当故事听,根本没法拿来实际操作。不要一开始就思考如何做出一款改变世界的产品,如何成为业内最好的某某某,先抢占距离自己最近的一个小山头,从这个小山头会给你全新的资源和视野,然后再抢占下一个大山头,最后是山脉的顶峰。
以问题为导向学习

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症结是:学得太多,问题太少。看似博学,但往往停留在知道这个层次上,无法更深层次的调用,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人的天性在认知上是吝啬的,很懒惰,学习和思考是一件非常耗能、逆人性的事。所以,如果一个知识不能被用了解决问题,就不值得学习。

  1. 首先要定位自己的问题(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2. 其实这些问题如何去解决(去寻找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案

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假装写本书:如果想集中研究一个话题,就按照写书的架构,把所有的问题列出来,每天记录一部分,想起来就丢进去。当这些提问都被解决的时候,自己的知识体系就也出现了,在碰见这些类似的问题的时候,就能马上提取并解决。

破局思维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模式。让我们生活不停的重演,这种模式如果是坏的,那么我们想进步就非常的困难,就比如我们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想明天要怎么干怎么干,好好干。醒来又恢复成之前的样子。造成这种的原因。就是懒惰。所以我们要跳出这个模式。

懒惰——奋发图强——遇见瓶颈——懒惰——奋发图强……

19世纪大文豪巴尔扎克城抱怨:我需要休息,让我的大脑重新焕发活力,旅行就能让我休息。但是要能去旅行就必须有钱。为了赚到钱,我必须要工作……我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根本可能逃出魔爪。

中医里面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要治本

就像查理芒格说过,如果我知道明天死在哪儿,我永远都不会去那个地方。真正能让我们做出改变的,找到那个模式,将大门填上。每天复盘反省是我知道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早就有人经历过,并且找到更好的方式,你要做的就是学习。

走出一条技术成长路(成为高手的技术)(2)

本文参考文献.古典.《跃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