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长河奔腾流失,蓦然回首,已过而立之年,岁月老人已经开始在脸上、眼角、鬓角雕刻着岁月流失的痕迹,若有若无的眼尾纹、缕缕黑发中偶尔混杂着点点银光,一生中最无忧无虑、最幸福快乐的童年画面时时在记忆的长河中苏醒;童年在人生中总是那么短暂,虽然当时物质和文化生活都非常匮乏,然而,我的童年却似承载了我最美好的回忆。

上世纪80年代,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家里有四个兄弟姐妹,但是虽然和60年代相比生活富足了很多,但是和现在还是天壤之别,可以说物质和文化都非常匮乏。农村的孩子,尤其像我家兄弟姐妹又多的家庭,在孩子们的思想里还没有零食的概念,更不要说新衣服和玩具了,现在讲起我们的童年现在的孩子像听故事一样难以置信,因为他们不曾经历过、也无法以现在的条件去想象曾经的环境。童年时能有一块硬糖果就非常幸福了,能吃到水果软糖那真是山珍海味一样!当时有一个唯一获取到水果糖的途径就是村里谁家的儿子办喜事娶媳妇,我们这些小孩子就去娶媳妇的人家里看热闹,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吃上一块喜糖。

喜事发糖的方式很特别,主事人家拿着红色的盘子,里面盛的糖果,在新郎新娘进门时在他们的头上方扔在地上,就像天女散花一样,有些富足的家庭还会在糖果里配上一些一分、二分甚至五分的硬币,很多大人小孩去抢捡地上的糖果和硬币。谁的运气好才有可能抢到一块糖。抢到糖的孩子也不会把整块糖含嘴里吃,而是把糖纸小心翼翼的剥开,然后再把糖块放到嘴里用舌尖轻轻的舔一舔,舌尖在嘴里再来回旋转让甜味尽可能的蔓延回味,然后再把糖块用糖纸小心翼翼的包起来,就这样反反复复的舔着、回味着、陶醉着……,那些个没有抢到糖块的小伙伴们只能蠕动着双唇眼巴巴的看着抢到糖的孩子享受吃糖的快乐和抢到糖的那种满足和幸运。

记忆中我的童年很少有穿过一件真正属于我的合体的衣服,即使过年也很少穿新衣服,更不用说新衣服了。我家里兄弟姐妹四个,穿衣服的原则就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我在家里排行老二,但是很多衣服都是捡来的,大多是舅舅家表哥穿过的,姐姐的衣服穿到我时不带补丁就很不错了!用大人的话就是我们正长个,再好的衣服也是穿一季就小了,买那么好的干嘛?不如买便宜的还可以时常更新衣服,反正当时感觉听起来也挺正确的!

记忆中童年是轻松欢快的,没有学前教育,上学了也没有现在学生这么多的作业,假期也不用徜徉在各类的补习班中学画画、学乐器、学书法、学外语……,童年的我们虽然没有高科技现代化的玩具、没有零花钱、没有好吃的零嘴,可我们却没有感觉到无聊和寂寞;我们可以尽情的释放我们童年的天性,我们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放学了先不回家,三五成群的小伙伴聚在一起疯玩,我们一起玩踢瓦片、跳皮筋、捉迷藏、老鹰捉小鸡等等很多伙伴互动的娱乐游戏。女孩子最爱玩的游戏就是跳橡皮筋和丢沙包。

老鹰捉小鸡

那时候,女孩子的书包里肯定都藏着或圆或扁的橡皮筋,而跳皮筋的玩法也是花样百出各不相同。我们边跳还边唱着歌谣,比如:小皮球,下脚流,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马莲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儿在说话,请你马上就开花……,女孩们三五成群地在一根充满弹性的松紧带上变换着各种花样,尽兴的蹦着跳着……,大家玩的开心起来就个个身心投入、忘掉一切,直到的妈妈们大声喊吃饭了,一个个的才满头大汗的陆续解散回家。当时的农村一个组也很少有一台电视,关键是还经常没有电,一停停一两个星期是很正常的事情,条件好点的家庭,有个半导体收音机听评书、戏曲就挺让人羡慕了。我们家没有收音机,很多时候就是聚在一起玩猜谜语的游戏,一般都是我爸或者我妈说谜语,我们兄弟姐妹们猜。一家人这样你说我猜其乐融融乐此不彼。

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把玉米棒子收回来,那时候还没有玉米脱粒机,我们都是人工用手搓玉米粒,俗称搓棒子,每到这个季节,每家每户都是晚上围坐一圈,玉米棒子堆放中间,家人们围在一起搓棒子,一边搓棒子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就给我们讲民间故事。故事的类型很多,有妖魔鬼怪的、有行善积德的、有孝敬和不孝敬的最终落得什么下场的、还有搞笑的傻姑爷傻媳妇的……,这些民间故事虽然很俗,但是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

虽然那时候我们没有电视、电脑、手机,但是一家人在一起那种和谐、幸福快乐、温情四溢的家庭气氛伴我成长,也令我终身难忘。不像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人手一部手机,各玩各的谁也不搭理谁,彼此之间感受不到亲情和温馨,就像冰箱里冷冻的冰棍虽然在一起,却是冷冰冰的。

我的童年虽然物质生活不那么富足,但那个时候那种简单而幸福的滋味和纯真美好的记忆现在想起来还是回味无穷、终身难忘。

童年的那些小趣事(忆童年趣事)(1)

童年的那些小趣事(忆童年趣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