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最近,一部以女性视角展开的电视剧《三十而已》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剧集聚焦处于30岁这一年龄节点的女性所面临的年龄焦虑、职场晋升、婚姻维系等话题,引发了不少观众共鸣但随着剧集热播,剧中林有有这一角色却一路被骂,观众的怒气从戏里延伸到戏外,从角色上升到演员,甚至还有网店上线了“陪骂林有有”服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被网暴时该沉默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被网暴时该沉默吗(睡前聊一会儿网暴林有有)

被网暴时该沉默吗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

最近,一部以女性视角展开的电视剧《三十而已》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剧集聚焦处于30岁这一年龄节点的女性所面临的年龄焦虑、职场晋升、婚姻维系等话题,引发了不少观众共鸣。但随着剧集热播,剧中林有有这一角色却一路被骂,观众的怒气从戏里延伸到戏外,从角色上升到演员,甚至还有网店上线了“陪骂林有有”服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反面角色被骂,甚至牵连到演员,林有有不是第一个。近年来,不少影视剧中的反面角色及其扮演者都遭遇过类似“剧情”。观众入戏太深,主要还是因为将现实中的道德标准、情感体验等投射到了角色身上,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情。法国作家法朗士在《乐图之花》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论述:“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魔灵的手指,它只拨动我们脑纤维的琴弦和灵魂的音板,而激发出来的声音却与我们的心灵相关”。电视剧中的角色就好比书中的文字一样,观众会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人生体验,添补成情感色彩,发掘出它的种种意蕴。林有有这一角色作为婚姻家庭的破坏者,与观众产生的“碰撞”,激发出的正是人们心中对基本道德观念的维护,对婚姻伦理的捍卫,这样的情感投射,并非不能理解。

图为《三十而已》播放截图 来源网络

但角色不等于演员,“恨屋及乌”有失理性,也是对演员、对作品本身的伤害。试想,如果演员因为饰演了反面角色,就动辄被“人身攻击”“网络暴力”,那么还有多少人愿意去挑战这样的角色?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借影视作品去探寻人性“隐秘的角落”?并且,一部作品的价值,应该在于其带给我们的“思考增量”,而非简单的情绪宣泄。以《三十而已》为例,通过角色和剧情去关注女性的成长,去反思如何塑造健康的婚姻关系,去思考多元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下如何追随内心、认识自我,这些显然是比一味的攻击谩骂更有意义的问题。而“网暴林有有”带来的失焦,则让这些话题无法深入讨论下去。

当然,类似“网暴林有有”的现象之所以不时发生,也和影视剧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单薄化、符号化有关。同样是演坏人,为什么《隐秘的角落》里的张东升能获得观众更多的宽容?就是因为在他身上能看到人性的复杂面向,爱而不得的痛苦,尊严被践踏后心灵的扭曲,一步步坠入深渊的无力无奈。他的“坏”不是为了设置一个靶子,供观众吐槽,刺激观众情绪,而是将观众引入对人性“善”与“恶”的思考。而反观一些影视剧,反面角色的行为动机缺失,甚至“为恶而恶”,最后“被撕”大快人心,完全沦为了推动剧情、设置爽点的“工具人”,这样的人物形象,容易招骂,也容易成为网络炒作、恶意营销的“底料”和素材。

我们常讲,演员要能“入戏”,把自己融入到角色中,体悟角色的情感,同时也要能“出戏”,将自己及时从戏中抽离出来,避免被戏中人的心境所影响。对于观众来说,何尝不需要这样“出戏”的能力?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曾提出著名的“间离效果”理论,主张观众和表演之间要产生一定的距离感,从而突出戏剧的假定性,让观众清醒明了自己所处的现实。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不妨也和影视剧保持一些“间离”,避免产生某种“幻真”的错觉,导致角色和演员的混淆,戏剧和现实的混淆。毕竟,“吐槽角色不上升演员”,是一个成熟理性的观众基本的素质,也是最起码的礼仪。

这正是:作品最重在思考,话题讨论莫失焦。

大家晚安!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