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4000多年前,尧在位时,暴雨不止,黄河泛滥,吞噬了无数生命。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尧,为了解除水患,召集众人共商治水大计。经过大家的共同研究,一直推选鲧来治水。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就是筑起堤坝来挡水,这样治水的结果只能是水涨坝高。最后很多堤坝发生了决口,百姓死伤无数。鲧用堵的方法,固执的坚持了九年,洪水不但没能得到控制,反而更加泛滥。因为治水不力,尧帝的继承人舜帝当政后,就将鲧流放到了羽山。

虽然处理了鲧,但是洪水仍然没有治好,经过大家的推选,这次让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禹接到命令后没有贸然行事,而是带着助手到各地去探水势、查水道,仔细考察勘探。

公而忘私大禹治水(顺势而为事半功倍)(1)

大禹治水

当时,禹刚刚结婚四天,就辞别了妻子。禹不仅能吃苦,而且智慧过人,经过一番考察,禹吸取了父亲失败的教训,改围堵为疏导,让洪水流入大海。禹不辞劳苦,为治水奔波在外13年,好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有进去,这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经过13年的努力,禹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使百姓过上了安宁的日子。禹因治水有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成为了人人敬仰的英雄,舜帝年老时便将自己的位置传给了他。

公而忘私大禹治水(顺势而为事半功倍)(2)

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不畏艰苦、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以及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精神,至今仍感动和鼓舞着中华儿女。而他顺应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采取的治水方法,更是创造性的发明。顺势而为,事半功倍,不仅治水如此,做任何事都应该如此。

(主页视频有声讲解,敬请观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