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揣摩:“当初人众人初创者是怎么想到“拓展训练”这个品牌名的?”,因为名字实在起得太好,“”——开拓、拓宽,“”——发展、展示,实话说我到现在都没想通怎么现在被我们自己人归到“团建”范畴里去了,这两个字怎么理解也应该跟“团建”没什么关系吧!

更何况到去年,工商注册经营范围里面已经有了“体验式拓展活动及策划”的分类,虽然规定不包含涉及行政许可审批的各类培训活动,但反过来是不是可以理解国家对它的定义还是培训活动,只是需要行政许可审批的不能做。我们真的都得感谢人众人,真的把一个产品做成了一个行业。

实践活动雷阵取水(一张图讲清楚创新)(1)

所有的拓展项目中,我觉得最能诠释“拓展”两个字的项目就是“雷阵”,只是现在很少推向市场了,其实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老版本雷阵只能容纳一个小队做,也就是最多15个人,而且需要有能力的小队教练来操作,人力成本高。二是因为会操作雷阵的培训师少,所以干脆就被雪藏了。

雷阵的任务其实很简单:“团队在不能说话的前提下,每个人有三次探雷的机会,找出120个数字中,哪些数字有雷,哪些数字无雷,最终顺着一条无雷的路走出雷区即视为成功”,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和电脑扫雷是有区别的,因为电脑扫雷是雷扫了就没有,而“雷阵”是“有雷的地方永远有雷,没雷的地方永远没雷”。

老版本的“雷阵”和现有版本的雷阵有三大区别:一是现在版本是限定三次机会,也就是所有次数用完即挑战失败,二是现有版本是不允许说话,倒逼学员在雷区做标识,寓意“制度流程”等管理工具更优于“口头管理”,三是现有版本支持两个小队竞和博弈,促进小队之间的融合。

在雷阵中,你会发现如下现象:

1、开始时候,总会有人不按照前面人走成功的路线走,白白浪费人力资源。

2、总会有人前赴后继地重复踩雷,哪怕是前面那个人刚刚踩完。

3、会有人主动提出来做标识,但总是会有人不执行,或者只标记无雷,不标记有雷。

4、当发现雷区无路可走的时候,会下意识看培训师,是不是报错了雷区。

5、当有人踏进一边空白区,被连环雷连炸2次时,几乎所有人从诧异变得哄堂大笑。

6、当有人踩另一边空白区时成功时,所有人从准备嘲笑变成欢呼。

雷阵真实地再现了缺乏规范化管理的企业不断重复犯错,错失机会和资源的过程,如何通过流程化、制度化建设来避免浪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考验如何突破思维走出逆境

最初“雷阵”的分享,我都是源自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直到今年我读到了李善友的《第二曲线》,简直豁然开朗,这简直就是为“雷阵”这个项目写的书啊!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颠覆现状,推陈出新”,而企业家核心就是“创新”,用经济学家熊彼特的话来讲叫“创造性破坏”,德鲁克总结出创新的七大来源:“意外事件、不协调的事件、程序需要、产业和市场结构、人口统计数据、认知的变化、新知识”,详细内容建议大家去看书。

但实际上这些内容更适合总裁班、MBA等管理层,这也是我在面对普通团队的时候很少用到创新理论的原因,更多的是讲讲流程、制度、文化的由来,以及应对规则的心态,尤其是针对新员工

李善友教授提出的《第二曲线》我觉得不仅适应于企业增长,也适应于职业生涯的增长,同时结合另外三本书《反脆弱》《能力陷阱》《跨越式成长》就能把企业创新、个人创新讲的更明白了。

1、第一曲线:在第一曲线的创新都叫“连续性创新”,只是在原来的路线上实现“更高、更快、更强”,但如同雷阵一样,做“表识”会让我们效率提升,避免浪费,但最终一定会走到“极限点”识别“极限点”的能力极其关键,不管是运营企业、还是管理职场,到了极限点,我们一旦遭遇《反脆弱》里的“黑天鹅”事件,人生就会脆弱不堪,就算没有“黑天鹅”事件,很多人也有可能遭遇到《能力陷阱》里的“中年危机”,这也是我最近那句有点狠但绝对真话的由来:“别太高兴现在你一天1000块,可怕的是20年后还是1000块

2、第二曲线:进入第二曲线靠的是“非连续性创新”,也就是熊彼特所说的“破坏性创新”,也是德鲁克所讲的“颠覆性创新”,关键在于能够撑到“破局点”,敢想敢做,不怕嘲笑,甚至有时候可能需要革自己的命,只有过了“破局点”才会重新增长,“第二曲线”不是凭空出来的,而是从“第一曲线”分形长出来的,它其实一直在“第一曲线”只是被习惯性忽略,如同雷阵两边的空白区域。就像之前一直不被重视的“放松拓展、娱乐拓展”,现在长成了“团建”。

3、π型人才:《跨越式成长》这本书让我们要学会思维转换,不要局限在自己的生活、能力陷阱里,要学会突围,保持好奇,敢于去尝试,书中举了很多案例告诉一个人可以创造的可能性,“企业需要第二曲线,个人需要多一项技能”,这样才在面对“黑天鹅”事件时,不再脆弱,也不容易进入“中年危机”。

中国古代先贤其实是最有智慧,我们一定要有文化自信,也要多学习传统文化,西方人用一本书才讲明白的道理,孔子用一句话就讲透彻了,四个字“君子不器”,不要把自己固定成一个器皿,永远保持好奇,拥抱变化,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正如德鲁克所说“企业家精神不是企业家才有的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每个人必须要具备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