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5月22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一时间,举国同悲,万民齐咽。
这颗医学界的巨星,将一生献给了肝脏外科事业,抱着“征服肝癌”的信念,一路披荆斩棘,创造了我国肝脏外科无数个第一,将中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
今天,吴老离开我们一年了。中国科学家公众号特刊发此文,以表怀念。
吴孟超的风采(2015年,方鸿辉摄)
尊重科学 勇闯禁区
1956年,在恩师裘法祖的建议下,吴孟超选择向“肝脏外科”领域进军。我国是肝癌大国,当时领域研究却一片空白,没有教科书,没有肝脏解剖理论,也没有成功的肝癌切除手术先例。对于吴孟超来说,这是个巨大的挑战。
研究肝脏先得从解剖学入手。肝分左右两叶,为了避免人云亦云,吴孟超非要亲眼看看,直接用手去触摸。他带领“三人研究小组”从制作肝脏管道的铸型标本入手,试图弄明白肝脏的解剖结构。从1958年起,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从容国团荣获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的喜讯中获得灵感,用赛璐珞液灌注技术,制成了犹如珊瑚般美丽的肝脏管道的铸型标本。
珊瑚般美丽的肝脏铸型标本(目前仍保存于东方肝胆医院展示室,吴孟超办公室提供)
吴孟超对照文献,仔细研究标本,对肝脏血管的走向和分布规律了如指掌后,提出了肝脏解剖学上的“五叶四段”的创新理论:将人体肝脏分成“左外、左内、右前、右后和尾状”五个叶,又将左外叶及右后叶各分两个段,共四个段。这一理论得到了1960年第七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的认同。此后60多年的实践表明:“五叶四段”理论为我国乃至世界肝肝脏手术的成功提供了关键性的解剖标识,并被收入多部理论专著和医学教材。
吴孟超创造性提出人体肝脏“五叶四段”的解剖示意
(吴孟超办公室提供)
本着“勇闯禁区、勇于创新、永不满足、永远争先”的“四勇(永)精神”,吴孟超于1960年顺利完成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以来的第一例肝癌切除手术;同年还开创“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1961年创新了肝脏手术止血法、术后并发症的理论与技术,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手术后生化代谢规律”。1963年突破“禁区中的禁区”,成功实施中肝叶肿瘤切除。1975年还切除了迄今仍属世界上最大的18千克的肝海绵状血管瘤。1978年对首例确诊原发性肝癌患者成功施行同种异体肝脏移植手术;同年又提出对巨大肝癌“二期切除”的概念和相应的策略;他还顶住各方压力开始带研究生,并为全国各地免费培训大量肝胆外科骨干医生。
1979年提出对肝硬化肝癌的局部根治性切除的概念和相应的策略、对肝癌“复发再手术”的概念和相应的策略。1983年成功地为仅4个月大的婴儿做了巨大肝母细胞瘤切除术,逐步建立起了婴幼儿肝脏外科体系。1993年在财力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巧妙利用社会资源,构建一个又一个新的科研与临床平台;同年为患“肝豆状核变性”的9岁男孩林伟东成功进行肝脏移植手术,成为中国成功施行最小年龄的肝脏移植手术。1999年力排众议,前瞻性推进肿瘤的免疫细胞治疗。2010年,他又联合其他6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开展肝癌研究”的报告,得到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建立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吴孟超在查看肝脏标本(1999年,方鸿辉摄)
眼里看病 心里想人
中国是肝癌高发区,20世纪50年代由于无法手术治疗,许多肝癌患者只能等死。眼看着一个个患者的去世,吴孟超心如刀绞。了解了肝脏解剖学后,吴孟超逐步明白了肝脏手术的“密码”:在60年代初,规则性手术切除是肝癌获得根治的唯一希望。
那时,经典的切肝法是在低温麻醉下进行的,也就是先将病人全身麻醉,再把病人浸泡在冰水中,待病人体温降至32℃以下,然后手术。这种方法不仅费力费时,往往会有并发症。
“现在既然掌握了肝脏解剖的第一手资料,为何不能在常温下作肝切除手术呢?”在人性化理念的驱动下,吴孟超首先在动物身上成功进行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实验,同年他在临床上也相继取得了成功,打破了常温下肝脏切除手术的禁区。其独创性在于,通过间歇性阻断进入肝脏的血供,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在常温下施行肝脏手术,简化了过程,减少了创伤。这种技术创新很快被医学界推广,使患者广为受益。
吴孟超之所以敢做肝中叶切除术,说到底是也是因为有扎实过硬的解剖理论与实践,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将老师裘法祖的教诲铭记于心,不顾个人的荣辱得失,努力将病人“一个一个背过河去”。
又摘下一个大瘤子(吴孟超办公室提供)
“医术虽有高低,医德最最要紧”。在吴孟超的心里:一名好医生应该眼里看的是病,心里想的是人。凡是由他亲自操刀的手术,每次缝合结扎都坚持用手、用线,他常不厌其烦地对年轻医生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病人服务,用一次缝合器械,‘咔嚓’一声1000多元就花掉了,那可是一个农村孩子几年的读书费用啊!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可分文不要。”
在吴孟超的医学和管理“辞典”里明明白白地记录下了:病人生病已经是非常不幸了,为了治病他们可能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有的还负债累累。我们当医生的,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家着想,替病家算账。
正是如此精打细算,他领导的东方肝胆医院切除肝脏肿瘤的手术费、治疗费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方肝胆医院也赢得了国内外病人的极大关注和声誉。
2005年冬天,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上级派人对他进行考核,确定第二天上午和他谈话。单位考虑到这是件大事,取消了他原定的手术。吴孟超得知后,坚持手术不能推迟。
下午谈话时,考核组禁不住问了一句:“吴老,上午在给谁做手术啊?”吴老说:“一位河南农民,病得很重,家里又穷,乡亲们凑了钱才来上海的,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实在抱歉,这是早就定下的日程,让你们等我了。”
年逾九旬的吴老只要没有重大的会诊或出差,几乎每个工作日都会去开刀房,他曾自嘲:“这可能是我的手术依赖症。”耄耋之年,吴老依然每年主刀完成肝癌大手术不下200台,这连年富力强的医生都难以做到。
探索与传承 追求无止境
手术前还在细读病人的病史(2015年,方鸿辉摄)
20世纪90年代,吴孟超率领的科研团队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开展了高难度的腹腔镜下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肝破裂修补术和肝动脉结扎术,并且在肝癌早期诊断、肝癌病理特征、肝癌标记物、肝癌的免疫和基因治疗、生物细胞信号传递、肝脏移植诸方面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上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学术与技术的创新,直接让患者延长了生命,改善了生存质量,使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由16%上升到38.2%再到48.6%,21世纪初已达到53.2%,其中最长患者存活46年。
吴孟超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更是一位战略型医学家。他善于利用国外先进的科研和教学资源,首创构建科研国际合作平台和人才培养的“哑铃模式”,为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军队培养并引进了不少优秀人才。
吴孟超敏锐地认识到,欲从根本上提高肝癌的防治水平,必须依赖基础研究的进步,提出“要把基础研究放在比临床治疗更重要的地位”的战略思想,并在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内组建了中德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中日合作消化道内镜临床研究中心、中美合作肿瘤免疫和生物治疗中心、沪港合作基因病毒治疗中心等四个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的基础研究基地,开展了肝癌信号转导研究、肝癌的病毒及基因治疗,发现了肝癌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性,用生物治疗抗肿瘤,并首创两项肝癌疫苗技术。
孜孜矻矻 造就人才
为了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吴孟超始终把造就人才梯队作为最核心的工作之一。无论科研和行政事务多忙,他都亲自带教学生。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全国招考以来,他带教的硕士生已达85名,博士生67名,博士后23名。
他尤其注重高层次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中涌现出“中国青年科学家”“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和卫生系统最高奖——“银蛇奖”等荣誉获得者,吴老要培育的是一大批研究型医学家,并不仅仅是开刀匠。
吴老领导的这家一流肝胆专科医院既成了一个肝胆外科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顶尖的医学家的培育摇篮,培育了大量高质量医学人才;又像一台播种机,把精良的“学”与“术”撒播到整个华夏大地,甚至全球各个角落。
吴孟超带领他的学生们查房
如今,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走出的中国肝胆医学杰才中的大部分,都已成了我国各地肝胆现代医学的一流专家,并独当一面地开展良好的诊断与治疗工作。
凡是他的学生都明白,恩师一贯倡导的是医乃仁术,行医是实践仁爱之道的修炼过程,因此要当一名好医生,必须要有德行,有爱心,有人道,有济世的品格;凡从医者必须具备三种精神,那就是无欲无求的献身精神,治病救人的服务精神,求实求是的科学精神;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与精湛的技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60多年来,吴孟超的肝胆学术团队已由最初的三人小组,发展成专科、研究中心、研究所。他所组建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肝胆外科研究所,成为迄今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肝胆疾病诊疗中心和科研基地,起到了推动我国乃至国际肝脏外科发展的作用,并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和诊治水平居国际领先地位。
年逾八旬的吴孟超一如既往地悉心指导学生
人才聚集起来了,得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平台。继1978年在长海医院申请单独成立了被正式列入编制的肝胆外科,实现了吴孟超人生事业上的第一次飞跃后,1993年5月肝胆外科获准成立了长海医院的“院中院”,共200张床位。1996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又批准独立建立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实现了他人生事业上的第二次飞跃。1999年医院又加以扩展,床位增至700张,使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成为第二军医大学的第三附属医院。由此,吴孟超也实现了人生事业上的第三次大飞跃。2010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国家肝癌科学中心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11年10月12日举行国家肝癌科学中心项目开工仪式,选址在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新院区,如今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已有床位2300多张,吴孟超已实现了人生事业上的第四次大飞跃。
要知道2011年吴孟超已近90岁了,依然肩挑临床、科研、教学和行政四副担子,每天时间安排很紧,每周二的专家门诊雷打不动,还不时要去检查上海西北角的嘉定在建新院的工地。平时只要没有非去不可的会诊或会议,他几乎天天都会站在手术台前。“我经常是早晨八点半进开刀房,小手术能做两三台,大手术就做一台,从手术台上下来总差不多一两点钟了。”吴孟超平静地说道。
“吴氏穿衣法”——将手术袍高高抛起,双手顺势进了袖笼(2011年,方鸿辉摄)
1997年,吴孟超将自己多年来所获得的各类奖金全部捐献出来,申请成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目前基金已达1000多万元),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奖”,对全国各地的杰出医学人才,特别是为肝胆外科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进行奖励,并对肝胆外科领域的创新课题给予资助。迄今,该基金已奖励了70多位在肝胆外科领域作出创新性贡献的医学专家。
2011年5月3日,科技部举行仪式,将第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苍穹中一颗闪亮的“吴孟超星”在永恒地运行,昭示着每一位白衣“仁者”要始终与人类的健康事业肝胆相照。
2012年2月,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吴孟超的颁奖辞:“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
光阴似箭,吴老离开我们已整整一年了。他的患者、他的学生、他的同事和海内外广大的朋友们依然在心底深深怀念着他。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建平台、四勇精神、五叶四段、六字三会……吴老的精神风范和人格魅力也已深深嵌入了“东方肝胆人”的心灵与从医的实践之中。
再说,天上的“吴孟超星”在不断地闪烁,老人家略带沙哑的亲切话语始终在人们心里回荡:“我做了70年医生,60年都只干一件事,就瞄准一个目标,那就是攻克肝癌。我的职业历程像一条上升的曲线,而现在我希望你们能把这条上升路线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尽早把肝癌大国的帽子甩进太平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