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归折衷》引吴敬夫语:“山野之言易工,仕宦之诗每俗。”

意思是说,写民间的文章,容易写得工巧;而写做官的诗,往往写得都很俗气。

但是杜甫写的一首“仕宦诗”,景物描写生动传神,深受历来学者的好评,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实际上,这首诗的妙处不仅在于景物写得生动,更在于这些景物背后的深刻寓意。

而要读懂景物的寓意,需要先理清诗歌的脉络。

《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宿,是值夜的意思;左省,指杜甫所属的门下省,诗题的意思是,“春天的夜晚,在左省值夜”。

可是这个“春”字非常奇怪,只是值夜而已,与季节有什么关系?诗人为何要强调“春天”呢?

这个“春”字,不是诗人随意而写,而是有很深的寓意。

到底有什么寓意?我们来仔细读一读这首诗。

杜甫前出塞中重要的诗句(杜甫为官时值夜)(1)

墙边花丛

首联,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掖,同“腋”,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啾啾,象声词,形容许多小鸟发出的叫声。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暮色将临,墙边的花丛逐渐隐藏不见;归巢的小鸟们鸣叫着飞过。

有人说,首联写得很平淡,只是交代了时间和地点,没有隐含感情。

也有人说,首联写得很巧妙,两句字字点题,一丝不漏,“花”和“鸟”点“春”,“隐”和“栖”点“宿”,“掖垣”点“左省”。

这两种说法,都只是字面的理解,其实还隐藏了诗人的感情。

我们来思考两个问题。

首先,“花隐”不是突变,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也就是说,诗人一直注视着墙边的花丛,直到它们隐藏不见。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一直注视花丛?

杜甫前出塞中重要的诗句(杜甫为官时值夜)(2)

小鸟

其次,“啾啾”是一种很尖细的声音,在古诗中常用来表达凄切悲伤之情,比如“猿啾啾兮狖夜鸣”、“天阴雨湿声啾啾”、“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等。

但是在这里,只是写“小鸟归巢”,诗人为何要用“啾啾”这个凄切悲伤的词呢?

结合这两个问题,我们不难得出答案:诗人不愿意看到“花隐”,也不愿看到“鸟栖”。

这又是为什么?

春天的花和鸟,都是美好的事物,而现在美好的事物消失了,诗人感到很悲伤,那么反过来就可以证明:诗人渴望有美好的事物相伴。

正是有这种感情,才很自然地引出了颔联:现在美好的花鸟已经消失,那么诗人还能找到其他的美好事物吗?

杜甫前出塞中重要的诗句(杜甫为官时值夜)(3)

星月辉映

颔联,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万户,指家家户户;九霄,指皇帝住的宫殿。

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却很容易让人误解。

尤其是“星临万户动”。

很多人理解成:在群星照耀下,家家户户(或者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似乎都在闪动。

这种景象我想不出来,星星的光非常微弱,房屋上连一点星星的痕迹都不会有,怎么会看起来在闪动呢?

我认为这两句都是倒装句,正确的顺序为:临万户星动,傍九霄月多。

意思是,临近千家万户,星星仿佛更加闪耀;靠近皇宫,月亮洒下的月光好像更多。

群星闪耀,月光皎洁,这是诗人渴望见到的美好事物。

可是这两句写得非常奇怪:如果群星没有“临万户”,还会更加闪耀么?如果月亮没有“傍九霄”,还会洒下更多月光么?

不会,从倒装句可以看出,诗人认为“临万户”是“星动”前提,而“傍九霄”是“月多”的前提。

换句话说,美好的事物(星星和月亮)只有接近“万户”和“九霄”,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杜甫前出塞中重要的诗句(杜甫为官时值夜)(4)

明月

而“万户”,是百姓住的地方;“九霄”,是皇帝住的地方。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美好的事物只有接近百姓和皇帝,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那么前四句的脉络就很清晰了:诗人渴望有美好的事物相伴,因此当暮色降临,他看到花丛隐藏,小鸟回巢,才会感到悲伤;接着他又开始寻找其他的美好事物,终于在夜晚,他找到了闪耀的群星和皎洁的明月,可是他却发现,美好的事物只有接近百姓和皇帝,才会更加美好。

这里还隐含了两个信息:

(1)诗人从傍晚暮色降临,到夜晚星月满天,一直没有休息。

(2)诗人本来想找到美好的事物与自己相伴,可是却发现,美好的事物只有接近百姓和皇帝,才会更加美好。

简单点说,诗人自己是否能与美好相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百姓和皇帝要与美好相伴。

这充分体现出杜甫舍身为君为民的思想。

那么如何才能让百姓和皇帝与美好相伴呢?杜甫又能做些什么?

这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颈联的想象。

杜甫前出塞中重要的诗句(杜甫为官时值夜)(5)

唐朝大明宫

颈联,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不寝,睡不着;金钥,宫门的钥匙,这里指开宫门的锁钥声;玉珂,马络头上玉制的装饰物,这里指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声。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夜里睡不着,仿佛听到有人开宫门的锁钥声;晚风吹过,又让人想起了百官上朝的马铃声。

“不寝”,含有“应该睡却又没睡着”的意思,说明此时已经到了深夜。

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当然是有心事。

有什么心事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他想为君为民做一些事,让百姓和皇帝能够与美好相伴。

(2)此时是深夜,怎么会有人开宫门?百官怎么可能上朝呢?

显然,不管是开宫门的锁钥声,还是百官上朝的马铃声,都是诗人的想象。

这个声音到底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为什么会把它想象成锁钥声和马铃声?

可见,诗人的心事与这两种声音有关,而这两种声音,又都与上朝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诗人的心事与上朝有关,也就是说,诗人认为,在朝堂之上,他能够为君为民做一些事,因此他才一心想着明天的早朝。

那么他能在朝堂上为君为民做什么事呢?

杜甫前出塞中重要的诗句(杜甫为官时值夜)(6)

大明宫遗址公园,皇帝上朝情景

尾联,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封事,密封的奏章。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明天上朝,还要向皇帝呈上密章;多次询问到了什么时辰。

这两句比较简单,诗人能在朝堂上做什么事呢?

就是向皇帝呈上密章。

而“数问夜如何”,体现出了诗人心中的急切,盼望能够早点呈上密章,这一句也照应了颈联。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急切呢?

因为他认为,明天向皇帝呈上的密章,可以为君为民做一些事,能够让百姓和皇帝与美好相伴。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份密章的内容,应该是利国利民的好谏言。

杜甫前出塞中重要的诗句(杜甫为官时值夜)(7)

杜甫

首先,诗人渴望有美好的事物相伴,看到“花隐鸟栖”,心里很悲伤;

其次,诗人又找到了更美好的事物,星月辉映,心里自然很高兴,可是他又发现,星月只有临近百姓和皇帝时,才会更加美好,于是他想为百姓和皇帝做一些事;

然后,诗人睡不着,一心想着明天的早朝;

结尾,他盼望在早朝上,向皇帝提出利国利民的谏言。

您看这首诗,诗人本来只是自己想追求美好事物,可是景物的变化,让他想到了百姓与皇帝,颔联一语双关,既写出美好的夜色,又引出了为君为民的思想感情,是诗人的妙笔所在。

到这里,这首诗还没有完全读懂。

花、鸟、星、月,都是美好的事物,可是诗人为什么开篇就写花鸟?他为什么一开始就想着追求美好事物呢?

答案在诗题中的“春”字。

因为“春天”到了,诗人很自然地寻找春天里的美好事物。

但我们又知道,诗人想让美好的事物与百姓和皇帝相伴,因此他提出了利国利民的谏言,可见,美好的事物就是暗喻利国利民的谏言。

也就是说,诗人在“春天”到来后,一直在努力寻找上书皇帝的好谏言。

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诗题中的“春”,其实是暗喻王朝中兴。

因此这首诗的隐含脉络是:在王朝中兴之时,身为左拾遗的杜甫,一心想要向皇帝提出好的谏言;然后他发现,只有利国利民的谏言才是好谏言;这天晚上值夜之时,他就想到了一个好谏言,于是急切盼望早朝的到来。

可是他这个八品小官的密章,皇帝会认真批阅么?杜甫当然心知肚明,但是他仍然为此兴奋不已。

因为杜甫的心中,有一种强烈的工作荣誉感,他坚信,在王朝中兴之时,只要坚持为国为民,即使自己只是一个小官,也能做出巨大的贡献。

这就是这首诗的深刻寓意。

您认为这首诗是否耐人寻味呢?

欢迎留言讨论。


读懂古诗的感情脉络,学习诗人的写作构思,我是沉于古诗,欢迎关注我,我每天都会为您解读一首古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