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三夜

从古至今,谈及死亡,难免都会觉得悲伤、觉得晦气,特别是从事死后安葬服务的人,也被戴上了有色的眼镜、甚至被周围的人歧视。

于自然规律来说,死亡是生命一个必然的结果,于神幻色彩来说,死亡是灵魂的永生,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死亡无疑都充斥着别离怨恨及悲伤。

对生者而言,死成了忌口,成了难以提及的事。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电影《入殓师》以日本大和民族式的哲思与人生态度为针线,细腻而又饱含深情地穿引而成一幅有关生死之思、人世之情、伦常之理的深刻作品。

影片剧情讲述了一个音乐团解散、高价购买大提琴而欠下高额债务,不得不与妻子一起回到乡下谋生的主人公大悟,某一天,看到一则招聘广告,NK代理公司:帮助旅行,高薪时段。

大悟来到NK代理公司面试,社长对工作内容避而不谈。在大悟的再三追问下,社长终于道明:是入殓工作! 虽然心理上有所忌惮,高额的薪水还是令大悟接受了这份工作。在与社长一起为死去的人入殓时,社长眼里的尊重与温柔耐心,以及对死者家属情绪波动的理解包容,让大悟感受到了入殓师这一职业的珍贵之处:

入殓,不仅仅是为了让逝去之人能够体面安详地离开,也是安抚失去亲人之痛家属的心,让他们的悲伤得以慢慢缓解……在重新认识并理解了入殓师这一职业后,大悟在田野里演奏起大提琴来,这时的琴声也不再充满悲伤,而是融合着天地自然,此时的大悟已放下对入殓师的偏见,更多地是对这份职业的尊重与热爱。

《入殓师》不只是讲死亡,更讲述了一个人在逆境中,如何真实地面对世俗的目光:从最初在意别人的眼光到最后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并尊重认同一份职业,从平凡中达到自我的新生。

今天,我将从“人物形象、艺术特色、主题思想”这3个角度,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地解读《入殓师》这部小众高分电影的真正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电影入殓师艺术特点(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1)

01、人物形象:入殓师这一形象背后充满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

生活总是不完美的,每一个平凡的人,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总会面临艰难的抉择。《入殓师》对小林大悟这一人物形象匠心独具的摹写,让无数观影者读懂了个入殓师充满酸甜苦辣的百味人生。

①极富东方伦理规范的人物形象

小林大悟这一人物形象,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富有责任心,富有家庭的责任感。

小林大悟之所以努力的工作,就是为了妻子过上幸福的生活,让妻子生活得更美好,所以在自己失去大提琴工作的时候,他对妻子充满了歉意与悔恨。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小林大悟是一个富有责任心的人,即便与妻子回到乡下,为了生活,他依旧选择了入殓师这份工作。

为了安慰妻子,他一个人默默地承担着一切来自心灵和生理上的打击,忍住强烈的生理反应和来自内心的剧烈的撕裂感。

在妻子面前装作若无其事,这种爱,无言又铭心刻骨,虽然没有什么山盟海誓,却是真真切切。这是小林用实际行动对妻子和家庭的责任表征。

②对入殓师工作内容的尊重与责任担当

从最初对入殓师这一职业的“误解”到最后坚定的选择,小林大悟内心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成长历程。第一份职业大提琴师工作的失败让他备受打击, 也对生活充满了迷茫与困惑。

在妻子的温柔鼓励下,小林大悟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入殓师工作的选择却让他的内心充满了尴尬与羞耻感。在社长的帮助之下,他渐渐认识到这份工作的圣神,所以,在入殓电话响起的那个瞬间,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去工作。即便是他最爱的妻子因为对入殓师这一职业的偏见离开他时,他仍旧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

在工作的过程中,小林大悟充满了对生命的尊重,敬畏和宽容。在他工作时专注而又执着的眼神,无不感染着观众。这不仅仅是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同时也是死者的尊重以及对生者的告慰。

电影入殓师艺术特点(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2)

③父与子的人物关系矛盾中,寓意着对亲情的思念与珍贵

《入殓师》中,每一个逝者都有一段故事,或长或短,多多少少给人不同程度的启发。小林大悟送走的每一个人,与他们的家人,都有一段难以言表的故事。这些故事,随着死者的逝去,所有感情都化作眼泪与灰烬。

但是,当他认真地为父亲入殓时,他回忆起了与父亲在一起时的温馨时光,到底是选择理解还是选择怨恨?这一切,不过是一念之中。在历经了多场死亡之后,他对父亲的思念与日递增,也渐渐读懂了父亲在他儿时送他的那块石头。

所有种种,在父亲去世的那个瞬间烟消云散,只剩下无限的哀思与怀念。这样一种仪式,与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中父子关系以儿子最终认可了父亲的价值观,父子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相比,具有异曲同工的妙处。

在我看来,小林大悟这个人物形象充满了导演对于生死的理解与感悟的象征寓意。导演泷田洋二郎对于生与死的解读仍然充满了东方式的哲学思考,他把人与自然看做生命和谐的本源。

电影入殓师艺术特点(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3)

02、艺术特色:背景音乐的完美运用与融合,传递出了生命的质感

山导演田单二即执导的影片《人验师》获得“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诸多奖项,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影片的配乐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

著名作曲家赫尔曼曾说过:

“音乐实际上为观众提供了一系列无意识的支持它不总是显露的,而且你也不必要知道它,但它却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入验师》中的音乐是配乐大师,他是宫崎验动画电影的御用配乐大师。他为影片谱写了以大提琴为主要乐器的背景音乐。琴音时而激越、时而温柔,仿佛主人公本木雅弘内心的情感之流。大提琴音色悠扬弦的音色含情,旋律动人,让人感受到一种生命的质感的传递。

以大提琴为主的背景青乐在渲染气氛、连贯情节、抒发情感、深化主题、塑造人物形象、强化影片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①烘托死亡的肃穆,渲染气氛

这部影片的基调很大程度上是靠音乐奠定的,从而深化视觉效果,增强画面的感染力。大提琴音乐贯穿整部影片,既符合电影主角的原身份本来就是一个大提琴手的安排,同时,大提琴的音色,更是烘托死亡庄重、肃穆、迷离氛围的不二选择。

譬如:片段一——《Shine Of Snow》

电影一开始,浓雾中渐渐驶来的汽车,伴随着高音区钢琴时有时无的出现,以几个空灵、跳脱的钢琴音符进入之后,随后不协和和弦的逐渐增多,用低婉深沉的弦乐合奏勾勒出一片苍凉广阔,瑕想无边的意境,为影片奠定了一种悲伤哀沉的情绪。

对照剧情,乐队的解散引发大提琴手对生活的感悟,契合得天衣无缝,同时又为之后他成为入殓师,与死亡近距离接触埋下了伏笔。

② 叙事,交代主角职业。

譬如:片段二——《欢乐颂》

开场介绍主人公小林大悟的职业时,交响乐团合奏,打击乐,铜管乐,大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后段加入人声合唱。营造出激昂向上的力量感。像是在暗示入殓师其实就是在为死者谱写欢乐颂歌的人 。

这段音乐的作用是剧作作用,参与叙事,交代主角职业。小林大悟之后的生活与着大提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电影中,音乐就像是一条组带,把一些分散跳跃的镜头串联起来,跨越时空的界限,随意自然地转掉时空。

交响乐团演奏的《欢乐颂》,后段加入合唱,给人一种奋进、向前的感觉。这似乎与影片的主题相,但此处是钟演的刻章安排。《欢乐颂》高亢的力量感,正预示着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

电影入殓师艺术特点(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4)

③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升华主题

譬如:《圣母颂》——简单的独奏,重在为全剧第一个大高潮铺垫。

配乐大师久石让谱写的背景音乐,利用大提琴为主的浑厚音律,打破死亡带来的沉重,乐曲仿如主人公内心的洪流,起到了强调情感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之后,利用音乐进行转场和扩展时空,由单簧管再现主题音乐,音色的转化也带着情绪的转变,小提琴、中提琴声部也加入进来,全体弦乐合奏,大提琴再现主题,定音鼓的出现将电影的激情迸发出来,形成了一个高潮段落。

这是象征着一段美好的旅程,不仅通往天国,也延续着生命的意义。这段音乐让人内心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前进的勇气,积极面对未来、面对生活。死亡不是离别,逝去也不是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始。

音乐就其本质而言,最不善于表现视觉上现实世界的有形客体,却能高度概括表现人物内在的心理体验、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入殓师》通过从入殓师的角度出发来诠释生与死的哲理、生命的意义,从而揭示出身边的亲情、爱情的主题。

电影入殓师艺术特点(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5)

03、主题思想:生死之间,无不诠释着美学意义上的极致之美

这个世界上,最擅长表现“死亡之美”的莫过于日本的大和民族,这种对死亡之美的审美态度在中国人看来终是难以理解的。谈及死亡,于中国人而言,充满着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也充满着无尽的痛苦,俗世中往往也表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边认为死亡是通往天堂之门,一边认为死亡是通往地狱之门。

这种不同的态度背后则体现了不同的阶级划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便是对死亡的恐惧。究其本质,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其实源于文化的独特之处,也源于人类的本性。

细细思索,我们能从该片中体会到导演对死亡对人生的这三重思考:

①“武士道”中独特的死亡观

于大多数而言,面对死亡,习惯了逃避,“武士道”则反之,武士道要直面死亡,也就是去思考怎样死去,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死亡瞬间散发出来的“美学价值”。

比起残忍血腥的死亡场面,在美学上去看待死亡能够最大限度的冲淡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从而将其升华为一种极致之美。

日本人对自己民族文化核心部分的守护与传承,其坚定程度令人难以企及。电影作品能够更加直观的去表现民族的这种文化,《入殓师》不仅获得“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除了“死亡”本身这个话题就能带来足够的热议,死亡这个主题本身也是日本电影沿袭了悠久的传统,当然,仅是《入殓师》这一部电影,实际上,还算不上其中一个尤其突出的代表。

《入殓师》有一句台词:

“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一扇门,象征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村上的小说中有很多段类似的独白,譬如: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入殓师》中对“死”与“生”相互转化,万物生生不息的朴素唯物主义生死观也在《红胡子》《楢山节考》等片中一脉相承。

但这些也算不上大和民族独特死亡观中最富有魅力的成分。基于文章所探讨的主题,仅以“审美态度下的独特死亡观”这点来进行影片的分析和探讨是远远不够的。

电影入殓师艺术特点(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6)

②人生不过数载,繁华易逝,我们得珍惜当下的人与事

人的一生,终其一生,都在不断的追求,在忙碌与艰辛中,我们一直向前奔跑,却总是忽略了一道道被我们错过的风景以及身边那些原本需要我们去用心交流的人。

我们在渐行渐远中,再回首时,一切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只能在心底默默遗憾与悔恨。

《入殓师》所讲述的这个故事,大悟所经历的每一场送别,似乎都是刻骨铭心的,逝者已矣,而生者所表现出来的爱与恨,甚至因为悔恨而流下的眼泪,都成为触动观众心灵情感的最重要的因素。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丈夫面对逝去的妻子,竟然不知道妻子一直用的口红,在妻子经过入殓师的鬼斧神工的化妆术之后,失声痛哭道:“今天是我见过她最美的一次”,这是他内心遗憾与悔恨最真实的写照,直到妻子逝去,最后一面,他认真端详妻子的容颜,才发现自己竟从未好好仔细看过这张脸。

电影入殓师艺术特点(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7)

③爱与宽容,才应是我们短暂一生的主基调

死亡往往能照见出人生中最残酷的那一面:

昨天不以为然造成彼此永恒的擦肩而过,再回首去追寻时,才发现,所有失去,皆不可重来。

世事难料,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与意外谁先来。有些遗憾,无论怎样去弥补,也已苍白无力,失去了意义。

当入殓师严谨、温柔而郑重、毫不含糊地替死者完成人生中最后一件重要事情的时候,不过也是对逝者的一种哀思,即便是这项工作,也不能弥补遗憾,在逝者生前,没有好好的被珍惜,在其逝后,再做什么,于逝者而言,或许已经不再重要。

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世事无常,又有多少人可以生如夏花之绚烂?入殓师所能做的,或许就是让死后之人,可以逝如秋叶之静美。

作为一个入殓师,小林大悟可谓是这些生离死别的见证者,殊不知这一次次的经历,却也使他的灵魂与思想得到了净化与升华。

面对死后变得苍白的一切,何不在活着的时候,多一些爱与理解,珍惜并把握着生命所赋予我们的一切,纵使他们可能不尽如意。

在我看来,当双手抓不住本该抓住的东西,无奈与后悔在所难免。因为自己的忽视而错失,却在离别的一瞬间意识到,那才是生命历程中最大的悲哀。不要等到一切都追悔莫及,因为生命之旅是短暂的,而死亡却没有尽头。

唯有爱与真情,才能永存人间。

电影入殓师艺术特点(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8)

总结一下:

《入殓师》诠释了一个失业年轻人在入殓师一职中,所经历的种种成长,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有关人生、有关生死的思索。

大提琴悠扬优雅而深沉的声音贯穿始终,种种伏笔绵延,虽言生死,却不觉沉重,回味之中,亦情意绵绵。而整部影片之中,意象自始至终围绕着影片的发展,阐释着生与死,诉说着脉脉温情。

谢谢关注@作家十三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