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家骏

春节扫除,搬煦日晒将蠹之书,有一罗砰然散乱地上,当面摊开的系有关《牛虻》的笔记,骤然兴至,撮下数条,供话剧观众于幕间休息时,调剂调剂痠眼。

牛虻的悲情(幕后话牛虻)(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记者在美国发现了一位渺小而贫困的老太太,这个不为世人所知的人,原来是大名鼎鼎的小说《牛虻》的作者伏尼契。

伏尼契是英国作家,在她的本国,《牛虻》绝版了,人也被抛进了垃圾箱。这是资本主义与真正的艺术才能对立的生动例子。

伏尼契这位英国作家何以姓氏是斯拉夫式的呢?原来她名叫艾杰尔,娘家姓蒲尔,她的丈夫是波兰革命家伏尼契。伏尼契夫妇认识俄国民粹派革命家与作家克拉甫庆斯基。克拉甫庆斯基写过一本小说《安德列·柯茹霍夫》。这部小说就写了严肃勇敢的革命青年,其中也有利用忏悔而告密的特务神父。显然,《牛虻》是受了俄罗斯文学的影响。这部写于1897年的小说,,在英国文学颓废没落的时候,放出了异样的光彩。

《牛虻》的“虻”字,读若“檬”,注音是méng,不读“忙”。罗原《尔雅·翼·释虫》说:大虻“咂牛马或至顿仆”,小虻“啮牛马亦猛”。亚瑟此绰号是同他的战斗性一致的。

《牛虻》写的是1832-1833年和1846年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写烧炭党人的起义。1796年拿破仑侵入意大利,之后,拿破仑垮台,意大利又重新受奥地利的统治。早在1807年时,意大利南部的卡拉布利城就产生了以爱国小资产阶级为骨干的烧炭党人秘密社团,反对拿破仑。封建统治复辟后,1820年爆发了烧炭党人的起义,结果被奥地利的刺刀镇压下去了。1830-1831年在罗曼尼再度爆发起义,又被镇压下去了。《牛虻》的第一部就是以塔斯加尼事件为背景的。起义失败后,烧炭党人领袖马志尼被逐出意大利。马志尼在巴黎又组织了青年意大利党。(关于马志尼的艺术形象,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的《家庭的戏剧》一部书里有生动的描写)。马志尼党人于13年后,又从事着秘密组织武装起义的斗争。这就是《牛虻》第二和第三部所写的1846年的革命。这时期的革命家们是较前成熟了。因此我们看到主角亚瑟·勃尔顿在少年时代还向神父忏悔,而十三年后却是经验丰富、意志坚强的革命家。

牛虻是个革命家,他恨敌人是深入骨髓,对私情能大力克服,在斗争中勇于自我牺牲,这些都是好的。然而他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还有着苦行主义思想,肯定个人恐怖、对情人莱尼也表现了资产阶级恋爱观。这些是不足为法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尼·奥斯特洛夫斯基写道:“但就‘牛虻’的本质,就他的刚毅,他那种忍受考验的无限力量,以及那种受苦而毫不诉苦的人的典型而言,我是赞成的。我赞成那种认为个人的事业丝毫不能与全体的事业相比的革命者的典型。”也许正是如此,在《卓娅和舒拉的故事》里记载:卓娅15岁时读《牛虻》感动得腮、手和书页全被泪湿了。

《牛虻》在苏联几度制成电影,也一直没有离开舞台。几种改编本中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翻译和上演的版本为好。在中国,小说是风行过一时的,对读者产生过良好影响。现在,舞台上上演话剧《牛虻》,在我们西安倒是第一次哩!

(刊于1963年1月31日《西安晚报》)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