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字媒体(zimeiti-sogou)
从以前到现在,古人的牙慧都快被今人拾光了,各种只言片语摇身一变、就成了一碗碗富有哲理的陈年老鸡汤,来指导吃瓜群众的人生,不过这味道有点酸爽……
究竟是谁嫉妒文字君的美貌,想下毒害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给那些被断章取义曲解的古代大道理验明正身吧!
“以德抱怨”是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劝当事者的经典台词。
多么让人感动,眼泪差一点就下来了,不过就差一点。因为事实上,孔子他老人家好像并不是这样教我们的。
“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六十三章中的“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而现在更为人所知的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
“以德报怨”的确是一种白莲花式的处事方式,但孔老夫子却看出了其中的BUG:如果用德来回报怨了,那用什么来回报德呢?
别人用德对待自己的时候,才需要用德回报别人,如果他们肆无忌惮地伤害你,那就要以公平正直的方式来跟他们好好算一算了!
这样看来,有小脾气的孔老夫子比白莲花可爱多了啊!
小时候,大人经常告诉我们,“对牛弹琴”的事情不要做,因为做了也是徒劳无功,常用于比喻跟不明事理的人讲道理。
不过,当听新闻说给牛听音乐能让牛肉牛奶更有营养,卖个更好的价钱之后,文字君就想知道这富有先见之明的“对牛弹琴”是哪个古人想出来的,竟然这么有商业头脑!
“对牛弹琴”出自汉代牟融的《理惑论》,据文中记载
“昔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原来“对牛弹琴”这个故事还有后半部分!公明仪给牛弹清扬古雅的曲子,牛只是像原来一样吃草。好在他脑子转得快,马上就想到了可能是这种阳春白雪的调调不合它的“品味”。
于是他就用琴声模仿小蚊子、小牛蝇,或者是离开妈妈的小牛的声音,果不其然,这头牛马上就摇尾巴,竖耳朵,边听边踏着小碎步“起舞”……
所以通篇读下来,“对牛弹琴”表现出来的不更应该是随机应变、因材施教这些优秀品质吗?怎么就变成贬义的了?
如果“对牛弹琴”没有得到你想要的结果,那换个姿势多弹几次说不定就有了呀!
夫妻是什么?这里有一碗鸡汤,请趁热灌下。成为夫妻,就意味着两个人无论遇到了什么困难,都要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相濡以沫”来自古代著名情感导师庄子老先生。《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虽然泉水干了,但两条一起被搁浅的鱼却相互用气息和唾液来滋养对方,简直就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嘛!难怪常常被用来鼓励夫妻在灾祸来临的时候要患难与共。
然而就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真相指的是战场上的基友情一样,“相濡以沫”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尾也伴随着庄老先生一针见血的毒点评“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为了显示情谊而困守在这绝境之中,还不如趁着涨潮的时候,各自游向更大的江河湖海,放过对方也放过自己。所以,庄老先生熬的其实是一碗劝人放下的爱情毒鸡汤啊!
/庄子/
“正人君子”们常常教导女孩子绝对不能“人尽可夫”,因为这意味着私生活不检点,在古代可是会被“浸猪笼”的哦!
现在,这个词也被用来形容女人生活作风有问题,随便遇上一个男人都能把他当丈夫,一起啪啪啪。那么,这个“污力十足”的“人尽可夫”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人尽可夫”出自《左传·桓公十五年》,说的是春秋时,郑厉公不爽祭仲独掌国家大权,害怕自己王位不保,好死不死就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干掉祭仲,却被祭仲的女儿雍姬发现了。
/祭仲/
结果就出现了一个电视剧里主角常常遇到的问题:亲情和爱情到底选哪边?犹豫不决的雍姬就去问了她的母亲。
于是她妈就说出了这句经典的“人尽可夫”,不过原文却是“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任何男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但是父亲就只有一个,怎么可以比呢?
于是结局就变成了老爸得救,老公被干掉……所以,这是一个孝女的故事。
是不是没想到“人尽可夫”竟然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的谆谆教诲?其实雍姬有一点被她妈诓了,毕竟真的“人尽可夫”的话,那么她妈坐等她爸被杀之后还能换个新老公,为啥还要管她爸的死活呢?
就像“人尽可夫”一定指向“淫娃荡妇”,“群龙无首”这个词一出现,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何不趁现在将其一举歼灭!”
现在,“群龙无首”常常用来表示在没有好头领的情况下,再多优秀的人聚在一起都难成大事。
殊不知,“群龙无首”在《易·乾》中的打开方式竟然是“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震惊!“群龙无首”竟然是指一种吉兆。
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龙是一种高智商的神兽,而且身上还兼具至刚至阳、坚强勇敢各种逆天的优秀品质,所以当一群龙在共同治理天下时,它们各尽其能,团结互助,没有首领反而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事情会有积极的发展,因此被视为吉兆。
所以,请再也不要让无辜的茄哩啡趁敌方“群龙无首”的时候去偷袭好吗?那是去送死啊!
“言必信,行必果”总结成四字金言就是“言出必行”。从小老师就告诉我们,言必信,行必果,乃君子所为,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品质。
但他们如果知道孔子这句话还有后半句,应该会哭晕在厕所。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前半句就是我们最熟悉的教科书鸡汤,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了就一定要做到,然而这样的人在孔子眼里却是认死理,不懂变通的“小人”,真是一秒崩坏……
连孟子也来神助攻“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凡事只要尽到道义就可以了,说了就一定得做成?这可不一定!
/孟子/
感觉我可能上了假学,扶朕起来,朕还能学!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于是我们都深信不疑地认为孔老夫子教导我们做事之前要考虑周全,多想几次才行动。
在做决定之前,把各种可能性在脑海里预演无数遍,分析各种结果的利弊,再反复对比,想到半夜睡不着觉,把心情哼成歌,最后决定还是不想了,睡觉去……
被气得不行的孔老夫子表示不服,“我哪有这样婆婆妈妈、犹豫不决,是谁断章取义谋害本圣人!”
/孔子/
其实在《论语》中,“三思而后行”并不是孔子赞同的行为。原文是这样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想太多对身体不好,最多,最多让你想两次,就要赶紧上了啊!想不到连孔圣人也有这么猴急,哦不,富有执行力的一面。
如果要评选“我最爱名言警句”,济公这句“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绝对可以打入Top5。
在别的名人都在教大家要诚信,要上进,要奉献的时候,济公却让大家尽管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简直就是吃货的福音。
不过,吃货们在把济公奉为爱豆之前最好还是先读一读这首诗的完整版。济公是说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没错,但人家后面还说了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啊!
/济公/
这么重要的话说省就省,是想砸了济公的招牌,还是想害世人走火入魔呢?!
要知道人家济公可是活佛,即使吃肉喝酒也是为了普度众生迫不得已。如果没有活佛的主角光环,就不要总想着要鱼与熊掌兼得,既然受不住红尘的诱惑,又何必要装一个超脱的逼。
难怪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一生,那是因为我们听的都是一些假道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