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念柱

歇后语在民间流传是很广的,目不识丁的村夫野叟也能说出几条来:“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等。

丰县家乡的几条歇后语,即使《歇后语大全》你也找不到,只有我们这个方圆几十里的小圈子里口耳相传,且久传不衰,今天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经典歇后语民间俗语(丰县老家的这几条歇后语)(1)

青林打架——这回不是那回啦

封建社会宗族势力彰显,丰县境内移民大多聚族而居。经常因鸡毛蒜皮小事异姓之间打架斗殴。古丰汉河(今湮没)两岸居民皆张姓。或从南京迁居,或从山西洪洞迁居,叙论堂号,皆为张氏《百忍堂》。

青杨林(今青林)亦山西洪洞张姓《百忍堂》移民与古丰汉河两岸同姓、同堂号,只是比古丰汉河《百忍堂》来丰晚些,择居邵庄(今赵庄镇)集东南,距汉河张姓《百忍堂》较远,人少势孤,经常受附近大姓欺负。

一次因一点小事X姓对青杨林张姓大打出手,直逼庄村。张姓被打得落花流水,惨败至极,闭村不出。事隔多日,派人到汉河《百忍堂》求援。汉河《百忍堂》闻听自己同族被欺辱,于是商议让张老十带一干人去青杨林复仇。

张老十,汉河北支《百忍堂》张儒绅的第十子。在张儒绅80寿诞,江南丙午科进士顾智的祝寿词对张儒绅的几个儿子写到“或以才称,或以德重,或以行举,或以言扬,或文追欧苏,或武比卫霍”。“武比卫霍”就是写的张老十。

经典歇后语民间俗语(丰县老家的这几条歇后语)(2)

张老十自幼爱玩刀弄棒,成年后身材魁梧,且拜武林高手为师。武状元开考,自认为头名状元非己莫属,在考场百般卖弄,遭同考者嫉妒,栽赃其为“响马”,主考官闻说张老十为响马,便欲将其拿下送往官府,张老十听说,便打马逃出考场,后到河南某山落草为寇,曾劫取皇纲,成为皇上要犯,此为后话。

青林X姓听汉河张姓要为青杨林张姓复仇,便吆喝附近同姓攻打青杨林。青扬林张姓为张老十端一馍筐馒头放在面前,他张老十拿着就吃。人报:十爷,X姓已到庄上。张老十慢条斯理地说:慌什么,让他来。说着人们听到X姓叫骂声。

张姓说:十爷,打吧。老十说:慌哩啥。X姓离老十还有五、六米时,张老十把馒头一扔,顺手拔下身旁一棵碗口粗的枣树,大喝一声:打。左扫右荡,前突后撞。其余张姓吆喝上前,打得X姓落花流水,抱头鼠窜,逃回庄里。

此后二姓订盟:张X二姓永不冲突、斗殴。“青林打架,这回不是那回啦”的歇后语由此产生,流传至今。

命摊安庄,不能上宋楼

全国以“春秋阁”命名的村庄有数百,今丰县王沟镇春秋阁是有据可查的最早以“春秋阁”命名的村庄。春秋阁有一张姓员外,古道热肠,扶危济困,周围百里有张大善人之美誉。张员外年事已高,想将家产交给三个儿子。

一日,他将三个儿子叫到跟前,说明心事。三个儿子受父亲言传身教,兄友弟恭,和睦相处,外人皆以此为楷模。三兄弟此时老大居春秋阁,老二居安庄,老三居宋楼。此时安庄的地质较好,收入也多。春秋阁次之,宋楼最差。

老二、老三商议将安庄让与老大,这样老大居三个庄子中间,兄弟有事好互相照应。老大想弟弟年轻,处事经验,处理事情能力不如自己,坚持要最差的宋楼的地。兄弟仨争执不下,其父说,你们不要争了,抓个阄吧。

经典歇后语民间俗语(丰县老家的这几条歇后语)(3)

老二老三附在父亲耳边叽咕一阵。让父亲三个阄上都写“安庄”。父亲也知老大忠实可靠,将来是兄弟的靠山,于是按老二老三的说法写了三个安庄,放在手心说:老大,你是老大,你先抓。老大遵父命,走上前抓到解开看是“安庄。父亲说那,老大居安庄,老二居春秋阁,老三宋楼。

老三假装不乐意,嘟嘟囔囔。老大说,不行再抓一次。父亲又写三个纸阄,团好,放在手心,说:老三你有意见,这次你先抓。老三抓后解开看后将阄放入口中,不吱声了,老二也和老三一样解开将阄放入口中,无有言语。

此时老大抓了,老父亲说,我替你打开,老大见阄上是安庄,无语。从此“命摊安庄不能上宋楼”这一歇后语就在丰县这方土地流传开来。

当然,也有其他版本传说,但歇后语“命摊安庄,不能上宋楼”是不会变的。

石洼埋铁铣,俨对刘楼

传说石洼一农夫耕地,下班回家,认为带着拖车,犁耙,回家麻烦,心想,把所有农具都放在地头,只将牛带回家喂喂,再来时省却许多麻烦。准备回家,忽然想到,拖车犁耙,这大东西人家大白天偷不容易,可小部件别少了,小部件也就是铁铣(我们这里的叫法)

经典歇后语民间俗语(丰县老家的这几条歇后语)(4)

有的铁铣在铁环和铁钩之间是铁链,他的作用是农人耕地时铁环套在犁子上起牵引作用吧。

于是他拿起铁铣埋在地里。而且眼往前瞅着,嘴里嘟哝着俨对刘楼。他吃过饭来到地里,一切拾掇好,去拿铁铣,却怎么也找不着了。有人问他找什么,他说:找铁铣。你埋哪里的?“俨对刘楼埋的”。

事实上,你两点一线,站在哪里都俨对刘楼。后来他铁铣找到无关紧要,歇后语:石洼埋铁铣,俨对刘楼,便流传了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