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长江鱼,在古代中国就被奉为时尚。尤其是很多士大夫和文人都对长江里的河鲜赞不绝口,“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都是上千年留下来的动听佳句。
常年以来,长江水域内出产的河豚、鲥鱼和刀鱼,被称为“长江三鲜”。可由于长期的捕捞,长江中的鲥鱼已经基本绝迹。在上世纪的60年代、70年代,鲥鱼还和四大家鱼一样相当常见,每年捕捞上百吨轻轻松松,只经历了40年时间,鲥鱼捕捞业,就陷入了永久关停中。而三鲜中的另外两种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像是刀鱼,如今昂贵的价格就表明了它的稀少。而三鲜中的江豚,则因为天生含有剧毒,已经在各地“禁食名单”中很多年了。
转眼到了2020年,就在这一年里,长江白鲟,正式宣告灭绝。可以说,如果长江生态再放任下去,长江白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被宣告灭绝的物种。
因为长期的水质污染、过度捕捞,长江的生物链已经降到了最差的“无鱼”。2021年1月1日开始,长江开始了为期10年的禁捕。为啥要坚持10年呢?
长江中的鱼类一般成熟时间是3年到4年,10年期间能够让长江中的野生鱼类进行2代到3代的繁衍,这样能缓解长江目前生物资源的紧缺压力,也让很多长江中生存的水生生物有自然繁衍生息的契机,可以在10年里重建鱼类群落,进而恢复长江生态。
用10年的时间,让亚洲第一大河休渔,这笔账到底值不值?我们就从一种长江独有的物种:鲥鱼,说起吧。
长江的物种急剧减少,甚至已经发展到了几乎消失不见,鲥鱼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物种。根据资料显示,鲥鱼在60年代以前长江中平均年产量300吨到500吨,最高记录是580吨。从1968年之后,鲥鱼的捕捞进入了一个量变过程,甚至在1974年达到了1575吨,这是当时,也是到现在最高的鲥鱼捕捞记录。
从1975年开始,鲥鱼的捕捞量开始突然缩水,从345吨,到1986年就只有12吨了。一些常年在长江上打鱼的老渔民,现在还记得当年江中的鲥鱼之多,他们说每条船一个捕捞季至少也能捕获上千条鲥鱼,一网下去怎么也得有七八条,并且都是2斤到8斤的大鲥鱼。
但1976年之后的长江上,不仅找不到鲥鱼了,其他的野生鱼类也称不上出现渔汛了。针对这一问题,也不是没有采取措施,1987年开始,长江曾经经历了一轮3年的禁渔期,也是在这个禁渔期内,鲥鱼被列入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行列。
那次的禁鱼效果怎么样呢?连续三年的禁捕,对于鲥鱼来说,只是减缓了消失的时间罢了。因为在1996年曾经有一次大规模的打捞作业,持续21天之久,却一条鲥鱼都没有捕获。
不过,从最后一次打捞到鲥鱼的上世纪80年代算,距今也不过30年。按科学说法,判断一个物种是不是已经灭绝,至少需要50年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在余下的20年时间里,如果还是一条鲥鱼都见不到,才能判定是长江鲥鱼真正的灭绝。
长江已经进入到了10年的禁渔期,禁渔期后,长江生态一定会渐渐编号,各种鱼群资源也会借此恢复,希望鲥鱼能借此时间恢复种群,重现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