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的雏形,周礼中的“大傩之仪”

《吕氏春秋・季冬》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

东汉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年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伥子。皆赤帻皂制,执大鼗。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以恶鬼于禁中。

除夕是什么时间(除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1)

傩于唐代传入日本,用作出去全国性瘟疫的仪式。

根 据《吕氏春秋》的记载,岁末岁始发生在“季冬之月”。 按照天文历法,当时已经观测到“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这一天体年年归位的现象。这个节点无论对国家的行政还是民众的生计都十分重要。国家要进行法 律条文的更新,排列诸侯公卿位次,盘点土地和人口,以天子为主要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而“天下九州之民”都要贡献力量,用来供给天子对皇天上帝,社稷之 神、先祖神主以及山林河流之神的祭祀。

在东汉高诱的注疏中提到,腊岁前一日,宫廷会选择童男一百二十人,身着红色头巾黑色礼 服,击鼓歌唱祛除阴气疬鬼。这种叫做“大傩”的仪式就是春节的前身。李贤注引《汉旧仪》:“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虐鬼;一居若 水,是为罔两域鬼;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三皇五帝中的颛顼氏,有三个早夭的儿子,都成为等级很高的会造成瘟疫的鬼。

既然根本问题出在三皇五帝的时代,大傩之仪并非秦汉首创。据甲骨文及《周礼》《礼记》,大傩可以追溯到商周的宫廷傩祭。《月令》曰:季冬之月,命有司大难旁磔。可见,大傩之仪作为周礼的正式项目早在秦汉以前就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

2.关于“除夕”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

除夕是什么时间(除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2)

西晋周处 《风土记》:“ 蜀之风俗,晚岁相与餽问,谓之餽岁;酒食相邀,为别岁;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

《秦中岁时记》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岁》诗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疑自唐始。”到了唐时守岁的习俗开始普及,有学说认为始于唐朝。

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

孟浩然有句,“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

到了宋朝,守岁之见遍于城乡。苏东坡有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所以民间春节互赠饮食,除夕之夜通宵庆祝的习俗应该是从西晋的四川地区传入中原的。

PS,本人于2018年的春节没有征兆的发烧。都没有赶上去雍和宫烧头香。而且连烧三天卧床不起,第三天赶紧在家里烧了一柱香,立刻就好了。也许,颛顼氏之子还在等待着下一个千年再投胎。

原创,噶玛正通。

,